第177章 繼續進行(第2/2 頁)
皮,輕輕一咬,便能感受到其柔軟與細膩。包子皮雖然薄,卻充滿了面香和韌勁,彷彿是一層薄薄的保護膜,等待著裡面的美味爆發。
接著,是濃郁的湯汁。當咬破包子皮,湯汁便如涓涓細流般湧出,帶著鮮美的肉香和淡淡的香料味,瞬間充滿口腔。這湯汁鮮美而不膩,香醇而濃郁,彷彿匯聚了所有的精華,讓人回味無窮。
而餡料則是灌湯包的靈魂。精選的豬肉餡料,經過精細的剁制和調味,口感鮮嫩多汁,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在包子皮和湯汁的包裹下,餡料散發出濃郁的肉香,與湯汁的鮮美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味。
此外,開封灌湯包還帶有一種淡淡的香料味,這種味道既不過於濃烈,也不過於寡淡,恰到好處地提升了灌湯包的整體風味。它讓灌湯包的味道更加豐富和立體,讓人在品嚐的過程中不斷髮現新的驚喜。
總之,開封灌湯包的味道是一種複合的、層次豐富的美味。它既有包子皮的柔軟和韌勁,又有湯汁的鮮美和濃郁,還有餡料的鮮嫩多汁和香料的淡淡香氣。這些味道相互交織、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而難忘的美食體驗。
3.開封灌湯包
第一樓的小籠灌湯包源於我國北宋東京(現今開封),
劇《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北宋時期稱之為“王樓山洞梅花包子”,號稱在京第一,
第一樓的小籠灌湯包為開封包子名師黃繼善始創,黃繼善人稱黃胖子,13歲逃荒到開封,
流落到一家包子鋪當學徒,他出師後結識了當時的名廚周孝德。
1922年,黃繼善高薪聘請周孝德為廚師,開了飯館,主要就是經營灌湯包,生意十分的火爆,
而住在飯館附近的名紳吳仲林是個大書法家,是他們飯館的常客,
一次黃繼善請吳仲林為他們飯館取一個響亮的名字,
於是吳仲林為他們飯館提筆在宣紙上寫了“第一點心館”,取意為京第一,
後來就成了他們的字號,再後來就演變成為了第一樓,
而第一樓的小籠灌湯包也成了開封的名吃與名片。
……
在古色古香的廚房裡,爐火正旺,一位廚藝精湛的廚師正忙碌著製作李鴻章大雜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