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第1/2 頁)
第三章慘案
趙一飛的宇航方案其實很簡單,至少他自己是這樣認為的,簡單地說,就是利用維度變換和層次變換進行宇宙航行。當然,具體說來就不是如此簡單的事情了,這裡面還有很多很多現代科學家們無法接受的問題。不同於當代的天體學家們假設的什麼蟲洞之類的太空現象,趙一飛是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出發考慮宇航問題的。
在趙一飛的假定中,首先光速是恆定的,但這種恆定的概念不同於現代物理中的光速恆定概念,趙一飛認為光在不同速度層次中是恆定的,比如說,就人類跑步的速度所在層次來說,光是恆定的每秒30萬公里,而對於現代航天中的飛船來說,如果其有一個基本的航行單位,可隨便定義為&ldo;呎&rdo;或者其它什麼,在該層次中光速同樣是恆定的每秒30萬呎,同樣的分析適合於更高速度層次,比如說以現在測定的光速為基準的速度層次中,那麼在該層次中光速將變為每秒30萬光速。當然,這裡可能涉及到&ldo;數論&rdo;內容,但大體上是如此的,依此類推,可以發現光速在各個速度層次中是恆定的,這也為趙一飛的宇航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雖然各個層次中光速是恆定的,但從數論的角度分析可以發現,在每個層次中大部分基本定律具有統一性,也就是說只要能夠做到跨越速度層次,那麼很多東西都可以用現有的處理方法解決。對於這一點,趙一飛解釋說&ldo;張量分析&rdo;在這方面有一定的考慮,當然,如果要分析更複雜的內容,僅靠張量分析是不夠的,因為對趙一飛所說的宇航問題來說,張量分析只是討論的平衡態問題,對於平衡態之間的過渡問題卻沒有設計,這也是西方科學的基本特色之一,討論的基本上都是平衡態,而對於非平衡態過程由於過於複雜而無法深入研究。講到這裡的時候,興致上來的趙一飛忍不住大談起東西方文化和科學研究的差異,他認為西方人由於過早的沉迷於&ldo;數&rdo;的研究,其結果必然是側重於平衡態分析,這是因為在古代由於思維和科學技術的落後對於平衡態過渡的中間過程是非常難以把握的,既然不好把握,那麼最好的偷懶辦法就是不去理會它,而&ldo;數&rdo;本身由於確定性的問題,其主要代表的都是平衡態,這同樣是因為只有平衡態的數才是穩定的,對於古代西方科學家來說才是具有研究意義的,所以縱觀西方科學發展史而言,絕大多數的科學研究都是這種平衡態研究;而相對於西方來說,古代東方科學研究則非常的不同,東方科學的系統性要求研究的全面性,而相對於平衡態來說,非平衡態的研究難度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平衡態的忽視,其更側重於處於平衡態過渡期的非平衡態研究,但由於非平衡態研究是非常複雜的,這也就導致了很多研究成果無法用數的形式表達,其結果必然導致了很多現代看來的神秘現象出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易經》,易經本體雖然只是卦的記錄和說明,但孔子的注釋卻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古代科學研究的這種非平衡態特色,如其註解著眼的本身並不是卦辭的解釋,而是從一卦到下一卦的變化,這種又是&ldo;飛&rdo;,又是&ldo;伏&rdo;的變化正是非平衡態研究的特色。
喝了一口水,趙一飛把話題又轉回了宇航問題,首先來看平衡態,從理論上看宇航中速度平衡態間的變維(層次)非常簡單,其只需要從一個坐標系透過張量變換轉換到另一個坐標系即可,但由於這種轉換的坐標系與現有數學的坐標繫有著本質的不同,比如說坐標系本身的稀疏結構就不同,這從《數論》中的連續統分析可以得出,不過這個比較好解決,畢竟可以透過數論變換把不同的坐標系間利用張量變換還是可以解決的,只是誤差計算還需要實際檢驗才能夠比較可靠的確定。而對於非平衡態,這是個難點和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