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第1/2 頁)
顧儀想起送行時他回眸望向京城,哪知竟是最後一眼。
她的手在顫抖,把信箋放回桌上,收起微紅的眼眶,聲音沉著。
「方卿,杜卿,你們做得很好,臨塗戈已死,如今吳國臣服,與其相關的對接事務還需二位協助,需儘快處理。逝者已矣,切莫大悲。」
陸有衷的靈柩也隨使團回了京城,交由族親安葬,他一生無妻無子,也從未求過什麼富貴,只在留給後人的信裡寫了一句「願葬於丹笈山上」。
岑觀言隨眾人去祭拜時,顧儀還在忙著與吳國太后會面,儘快商議屬國事宜。
吳氏,名採春,現稱吳太后。
她長相柔和,杏眼柳眉,穿著大寧朝服也顯出幾分威嚴。
這是兩個女子第一次會面。
曾經帶著孩子在禺山艱難生活的婦人成了一國太后,也遵守了她的諾言。臨塗釋比死在臨塗戈手上,她親手了結了臨塗戈,成為吳國實際的掌控者。
「本宮以為,夫人以一品爵位受封,賜大寧金印,掌北吳政事。」 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顧儀端坐著說話,語氣輕柔,卻給人無端的壓力。
侍候的內侍屏息不語,給杯中換上新茶,聽得另一人笑著回話。
「久聞殿下盛名,小婦人是大寧人,自然要承大寧的爵。若殿下願信,約定百年內以吳州替北吳。」
顧儀抬眸看她,她也回以溫婉的笑,兩人一時間都停了下來。
「不需百年。」
「借殿下吉言。」
或許羌人不會知道,改變會發生在潛移默化間,比如熱愛京城美食的羌人使者,比如成為吳國太后的大寧女子,在時間消磨和所有外在的影響下,草原上好戰的羌人終究會融入寬闊的大寧,最終一同變成大寧的百姓。
史書寥寥幾筆寫人功過,唯獨大寧再次整修的國史寫盛世開創於此。
新帝登基五年後,改元令和。
令和元年,昭和長公主改封為鎮國長公主,陳謹為左首輔,岑觀言為右首輔,位在左首輔之上。
風荷司遴選女官入朝,與男子同場科舉,反對者三中有一,李司長於朝議力辯,最終獲勝。大寧朝女子以長公主、風荷司眾女官為表率,逐漸走出閨中。
黎州書院開辦,廣納天下學子,免收束脩等費用,名聲漸顯,往來學子與大儒紛紛前去。
京城裡人來人往,歡笑喧鬧聲不絕於耳,御街處處是遊人,春色都被擠在十里長亭外。
顧儀閒暇時愛在東城散步,看市井百態,再背著岑觀言在商販處買些冰飲子。
岑觀言年長後話是越來越多,生怕她的身子再出什麼岔子,恨不得每日的飯食都自己動手,和太醫打聽了不少藥膳方子。
夜幕降臨時,顧儀出宮時正是街市最熱鬧的時辰,燈火招搖,管絃悠揚。
薈文樓上張燈結彩,有位女舉子在賣詩,卻遇上了故意說些醃臢言語逗弄人的潑皮,急得她眼圈發紅。
顧儀見狀,撥開人群上前,潑皮們見她貌美更甚,換了個目標調戲。
「既要買詩又無錢,我自送你們一首打油,餘下的錢財大可分了準備後事,何必如此擾人呢?」
「萬端心來志不裝,剖來一看雨後陽。虹霓不驚掩面泣,色中更有色灑牆。」
圍觀的百姓霎時大笑,更有甚者扶著周邊的柱子,唯有那兩個潑皮茫然立在原地。
「姑娘啊,說你們這心裡裝的是天上的虹霓,七種色,可不是色中又有色嘛!」
好心人特地湊上前去解釋,自己說著又笑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