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5 頁)
到達柘皋鎮,還是在兵合一處後共同到達,目前在史學界尚存有一定爭議。
金軍紮營在石樑河西岸,拆掉了河上的石橋,一邊與宋軍隔河相望,一邊等待著與完顏宗弼的主力大軍會師。
石樑河寬二丈餘,是一條投鞭即斷、縱馬可躍的窄河,宋軍採取曳柴疊橋的方法,僅用了一上午時間久就臨時搭建了十幾座座柴橋。宋、金兩軍對持於柘皋鎮南面的石樑河兩岸,於1141年2月18日,展開了一場規模較大的會戰。
第3節 拓皋大捷(1)
就在大戰的前夜,老天爺很任性地下了一宿的雨。次日,太陽逐漸從雲端裡爬出、天空一點點放亮。如洗的碧空,散發著迷人的氣息;潮溼而略帶泥土氣息的春風輕撫著久經沙場將士們的面龐,直令人愜意、舒暢。然而,桃李芬芳也好、雨中海棠也罷,都將在無情的劍雨、血腥的廝殺中黯然神傷。
因“淮西第一主將”張俊未親臨戰場,宋軍中暫定以“殿帥”楊沂中為主將。
老楊首先派出統制輔逵率兩千騎掠陣挑戰。剛到陣前,宋軍就遭到金軍右翼騎兵的反擊,輔逵負傷而逃。
其實讓沒有多大名氣的輔逵打頭陣,主要是想探一探金軍的虛實。
待打過頭陣後,王德指指點點地對楊沂中說道:“金軍右翼是勁旅,我願率先破敵。”說罷,率領數千鐵騎衝向敵軍右翼。只見金軍中也有一隊人馬潮湧而出,兩軍捉對廝殺起來。只見王德一衝入敵陣就殺紅了眼,一把砍刀直殺得金兵狼嚎加鬼哭。然而,該隊金騎也的確是訓練有素,遭遇如此劇烈衝擊,雖潰卻依然成軍。老王斜眼瞄了瞄,看到金軍中一個連頭盔都沒帶的將領,一會橫槍勒馬、一會仗劍怒目、指揮若定,看來是該隊騎兵的指揮官,若不破此人,就難以衝破這第一道防線。想到這裡,王德接連殺過了幾個金兵金將的堵截,取弓摘箭,簡單瞄了瞄與該敵將的距離,然後彎弓一發。由於猝不及防,這員敵將竟很聽話地應聲倒下。見指揮官被射到,該大隊騎兵開始出現惶恐狀,陣型有些混亂。看準時機,楊沂中、劉琦各率一彪人馬掩軍殺來。其中不少宋兵為身穿重甲的步兵,手持弓弩、大斧,一面阻擋金軍常用的“迭進更退”的車輪戰術,一面伺機配合騎兵反擊。
經過十幾個回合的反覆廝殺,剛過晌午,金軍的陣營就已經被衝得亂七八糟、潰不成軍,不得不主動撤出戰場,留下遍野的屍體、數不清的輜重,向安徽鳳陽方向逃竄去了。
第3節 拓皋大捷(2)
巢湖地區是一馬平川的曠野,原本應當能夠發揮出馬背上的民族騎兵的優勢,但戰前並不被看好的南宋軍隊竟然取得了完勝,僅付出了損失九百餘人的成本,卻獲得了淨賺殲敵萬餘的勝利。宋軍能夠取得如此完美的勝利,除了金兵的進攻勢頭已經銳減外,還緣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此次參戰的金兵只是入侵淮西地區九萬人中的一部分,甚至有人根據主帥完顏宗弼並未親臨現場而推測參戰的金兵並非此次南侵的主力部隊。反觀宋軍,三支部隊合計約八萬人左右(一說是十萬人),在人數對比上佔有比較明顯的優勢。
第二,天公作美:
在大戰前夜下了一夜暴雨,使金兵無法充分發揮騎兵衝擊力強的優勢。
第三,“各自為戰”是宋軍代代相傳的非光榮傳統;“到底誰說的算”“聽誰的”始終是宋軍在協調作戰中的一個盲點。這主要是由於宋高宗趙構因擔心武將專權,令各軍統帥相互間不節制。遙控指揮的張俊僅僅是名義上的總指揮,而劉琦、楊沂中則屬於獨立成軍。但在此次大戰中三支部隊卻克服了“各自為戰”的戰略弱點。例如:劉琦所部首先佔領橋頭堡,掩護主力過河;楊沂中、王德兩部則分別衝擊金軍的左、右兩翼。
第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