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連續出手(第2/3 頁)
創始人。馮秉芬的父親是東亞銀行的創始人,其本人目前在立法局和行政局當議員。
華人行大廈在香江也是鼎鼎有名的存在,相傳20世紀初的香江中環,因洋人不屑與華人同樓辦公,導致華商在中環無立錐之地。
後來有一地產商在皇后大道中興建了一座辦公大樓,華人競相入夥,洋人紛紛退租,此樓就成了“華人王國”,大樓也改名華人行,不少初代華商就發跡於此。
原時空,滙豐在74年以2700萬美元的價格拿下華人行的物業權,76年開始重建,沈弼把重建的工作交給了李黃瓜的長江實業。
正是那一次合作,讓李黃瓜入了沈弼的法眼,不僅賺了錢,還收穫了滙豐的青睞。
劉元昊想要拿下華人行,一是想斬掉李黃瓜的氣運,二是能收穫一棟優質的出租物業,三是想和李福樹,馮秉芬家族拉近關係,提高劉家的影響力。
一舉三得的事情,他自然是磨刀霍霍,全力以赴。
劉元昊的老父親和兩人都是舊識,老兩口去世時這兩位還親自到場弔唁過的,劉元昊見了兩人要稱呼一聲世叔。
李福樹和馮秉芬對劉元昊突然發跡很是好奇,不但一手創立了百佳超市,現在還準備進入地產業。
畢竟劉氏製衣放盤已經是四年前的事,當年兩人還感嘆劉家估計要從此沒落,誰能想到四年後劉家後人竟然大手筆要買華人行大廈,還很有誠意的給出了1.45億港幣的報價。
華人行的會議室裡,雙方先是互相親切問候,又共同緬懷了一番劉家老兩口,閒談結束後,李福樹問起劉元昊這幾年的情況。
“父親去世前,曾在遠東會買過一個股票經紀席位,還準備了一筆資金打算購買股票,我記得他跟我提過的一些股票,又怕經營不好製衣廠,就乾脆賣掉了劉氏製衣追加了一些資金在股票上。
72年股票賣出的還算及時,賺了一些錢,我就開了百佳超市。地產也是我父親生前想轉型的行業,所以我這也算是繼承他的遺願吧,還望兩位世叔成全。”
兩人聽的嘖嘖稱奇,不免又感嘆一番老劉生英年早逝,對於華人行的價格也沒太過拿捏,喊了1.55億。
劉元昊不清楚前世滙豐是什麼時候跟兩人接觸的,未免夜長夢多,稍微一還價,最終以1.5億成交,他的第一棟收租物業到手。
6月,興元地產收購了幾家小型地產公司,經過一番整合後,終於不再只是一個空殼,有了自己的團隊。
劉元昊任命陳伯出任公司總經理,然後安排他將人手全放出去尋找各種適合收購的物業。
在其他地產公司縮減業務,裁撤員工時,敢大手筆收購物業的地產公司僅此一家別無分店。
興元地產逆市而動的舉措吸引了大量地產從業人士的關注,不少人前來毛遂自薦,公司的業務團隊迅速擴張。
比興元地產啟動還早的是證券經紀公司。
不少在此前股災中虧的底褲都不剩的經紀公司小老闆為了生計不得不變賣公司,陳伯調查了一番後,在其中挑了幾家口碑不錯的收了下來。
原來的公司老闆也沒有開掉,而是讓他們化身打工人,繼續留在公司發光發熱,幫自家少爺在股市上操盤收購股票。
此時香江股市已經300點以下,各股的市值比73年最高點時至少都跌去7成以上,最高的甚至跌去九成。
像青州英泥市值僅1.2億港幣,中華煤氣1.5億港幣,九龍倉稍微高點,還有8億港幣,這些公司的股價與公司實際資產嚴重不匹配。
但劉元昊知道這還不是終點,年底恒指將跌至150點,還有5成的跌幅。對他來說,這是最好的搶籌時機。
7月,興元地產再次傳來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