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慕容紹宗:不測風雲(第1/4 頁)
公元549年,四月,河南。
陸路攻打長社一直沒有進展,東魏這邊終於想到了水攻。
主意是劉豐生想出來的。劉豐生當年在靈州的時候,曾經被西魏那邊水淹過兩次,對水攻再熟悉不過了。他見常規攻城方法搞不定王思政,便向主帥高嶽建言可以試試引洧(wěi)水來灌城。
洧水位於長社東北方向,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河流之一。在到達長社之前,洧水先流經北邊的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而新鄭在上古時代被稱為有熊,也就是軒轅黃帝的故鄉。“洧”這個名字就是在“有熊”的“有”字前面加了三點水而來,據說還是黃帝本人親自拍板確定的。
從地理上看,洧水發源於嵩山餘脈,長社附近這一段正好是從山地流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落差比較大,很適合搞水攻。
確定戰術之後,高嶽等人不急著攻城了,他們帶領大軍退到洧水北岸,開始攔河造壩,把河水引向長社。
現在正是春水暴漲的季節,洧水被東魏建造的高壩攔住,無法繼續往東流,只能向南方漫灌,很快就把長社城圍在一片汪洋之中。
王思政很清楚長社城的弱點,早就做好了長社城牆的加高工作,城門也做了防滲水處理。正常來說,水位只要沒有高過城牆,是進不到城裡來的。
但城牆只能擋得住外面的水,卻擋不住城裡地下冒出來的水。由於洧水的水位變高,根據連通器原理,長社地區的地下水位也開始上漲,城內的水井此時都變成了超級趵突泉,一股股巨大的水柱噴湧而出,堵都堵不住,直到最後城裡的水位變得跟城外差不多高。
高嶽望見長社城裡一片狼藉,感覺有戲,他下令調過來許多高大的戰船,趁著水勢開始新一輪攻城。現在東魏這邊也不需要雲梯了,士兵們坐著戰船直接開到長社的城牆外面,鋪天蓋地地往裡面射箭。
這一招果然給王思政帶來了非常大的麻煩。此時長社城裡水深數尺,根本沒辦法站人,西魏士兵只能爬到屋頂上避水,由於沒有屋頂保護,很難躲開城外射進來的箭,傷亡率開始迅速增加。
王思政本來囤積了足夠多的糧食,但現在根本擠不出來多少地方來存放,存不下的只能泡在水裡壞掉。
更麻煩的是食鹽,這玩意遇水就化,等想起來搶救儲存的時候,已經所剩無幾了。
而且東魏這邊不講武德,高嶽把全軍分成十幾個小組,排了個輪詢作業時間表,沒日沒夜地連續進攻,根本不給西魏士兵喘息的機會。
面對東魏的車輪戰術,長社城裡很快就陷入糧食緊缺、士卒疲憊的狼狽局面。縱然王思政身先士卒,衝到第一線帶領大家拼死守城,但減員的數字確是實實在在每天都在擴大。沒過多久,城裡的八千守軍就已經傷亡過半。
此時此時,王思政不禁也開始盼著宇文泰趕緊能派兵來支援,否則長社真要撐不下去了。
王思政被十萬大軍前前後後圍毆了一年多,聽說最近東魏又開始了水攻,宇文泰那邊的壓力也很大。雖然現在這種局面或多或少是王思政自找的,但他畢竟是西魏的大將軍,職位極高,這次又是為了國家利益主動堅守最前線,自己如果一點兒支援都不給直接就把他賣了,好像也不是那麼回事。
宇文泰思考再三,最後還是決定派趙貴和怡峰領著一隊人馬去接應王思政。
這次出兵的基本原則是儘量避免跟東魏正面打硬仗,能救下王思政最好,實在救不了就算了。至於河南那些州郡,扔了就扔了吧,就當從來沒這回事兒。
為了避免跟東魏大部隊撞上,西魏部隊並沒有選擇出潼關經洛陽南下的常規路線,而是先南下武關到荊州,再出魯陽關北上潁州,整整兜了個大圈。
沒想到剛走到穰城(今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