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韋粲:大公至正(第2/4 頁)
侯景一看不行,這麼衝過去等於白送死,得掌握制空權才行。他雖然造了不少很高的攻城車,但那都是搞心理戰嚇唬人的,城外溝壑太多,土又軟,沒等推到城下就倒了。現在他最大優勢是城外堆的那兩座土山,可惜的是城裡也有兩座對應的土山堵在那裡,打不過去。
侯景一咬牙,決定不計成本橫挪土山,企圖把外面的土山挪到城樓邊上,從那裡直接佔領城樓。現在臺城裡的勞動力沒外面多,又吃不飽穿不暖,挪山這種大規模的工程肯定追不上外面。
侯景的判斷是沒錯,但對手並不一定要被他牽著鼻子走。
具體來說,挖牆角這種事兒不僅攻城方可以用,守城方也可以用。
等叛軍的土山基本挪到位之後,城內守軍趁著敵人沒注意,偷偷挖地道直通土山下面,掏空了土山的地基。
叛軍那邊本來都登上土山開始鼓譟攻城了,沒想到突然之間天塌地陷,幾十丈高的土山轟然崩頹,只剩下一個木頭框架,山上計程車兵被摔死壓死無數。
侯景不甘心,他下令驅趕民眾用土石把城外的溝壑都填滿,然後命令各種攻城車有用沒用都往前推。結果攻城車剛費勁巴力推到城牆下面,就被城上扔下來的石頭砸得稀碎,完全沒排上用場。
城裡依然不依不饒,又往外扔了無數羊侃發明的那種雉尾炬,把各種攻城車殘骸,連同土山剩下的那個木頭架子都給燒得精光。
侯景快瘋了,他想不通為什麼羊侃都不在了,臺城還是這麼難打。再磨蹭下去,這座城就變成南朝的玉璧了,難道我也要步高老大的後塵,一世英名毀在一座孤城之下?
正在侯景發愁的時候,剛叛逃過來的材官將軍宋嶷主動獻策,建議侯景改用水攻,把北面玄武湖的水引過來水灌臺城。
急於表忠心的叛徒是最可怕的,如果宋嶷不提這個主意,侯景可能根本都想不到這一點。
正常來講,宮城的地勢都比較高,起碼比玄武湖的水面要高不少,水攻不太容易,但玄武湖的水源並非來自長江,而是來自於邊上的鐘山,如果在適當的地方截斷,完全可以高過臺城。而且臺城外圍已經有了一圈圍牆,簡單加固一下就能當堤壩用。
這招果然夠狠,水引過來之後,臺城裡很快就變成一片汪洋,加上寒冬臘月的天氣,水寒刺骨,守城工作愈發艱難。
就在臺城眼看就要撐到極限的時候,新的希望總算出現了。
又一波勤王隊伍從西邊過來,駐紮在新林的王遊苑(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距離臺城只有幾十里路程。
更難得的是,這次過來的隊伍並非孤軍,而是多個部隊的聯軍,甚至最麻煩的指揮官選舉問題都解決了。
成功組織起這一切的人叫韋粲(càn),是南梁的前衡州刺史。
韋粲是南朝名將韋睿的長孫,也就是現在臺城裡負責守衛西土山的太府卿韋黯的侄子。韋粲為人仗義,跟太子蕭綱的關係又非常好,仕途發展比叔叔韋黯要強得多。韋黯在南豫州當監州的時候,韋粲就已經出任衡州(今廣東省英德市附近)刺史了,而這還是因為他不小心冒犯了蕭衍,被外放出去的。
早在侯景還沒造反的時候,蕭綱因為想念韋粲,特意說服蕭衍把韋粲改任為散騎常侍,從衡州召回朝廷。衡州離建康比較遠,韋粲走到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附近),聽到了侯景已經造反的訊息。
韋粲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很強,他馬上從隨行的部隊裡挑選出五千精兵,倍道兼馳北上支援。
等走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的時候,他又得到訊息,說侯景已經從採石渡過了長江。韋粲覺得事態有點兒嚴重,當即去找豫章內史劉孝儀商量對策(豫章是豫章王蕭棟的封地,此地的內史相當於太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