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這樣奇葩,真的無所適從(第1/3 頁)
史少華在田埂漫步,思考鼠年整體規劃。
小河裡幾乎沒有水花,春節前,老家附近的大小溝面,魚蝦被捕得差不多了,來不及生長。
所以河面自然不會有多少水花,少數倖存的魚蝦,躲在溝底,擔驚受怕。
人類真的殘忍,想吃什麼動物,就吃什麼動物。
貌似在六千多萬年前,天降隕石,砸在地球上,統治地球一億多年的恐龍,從此滅絕。
因為恐龍滅絕,哺類動物登上了歷史舞臺,人類才進入食物鏈的頂端。
所以人類要感謝隕石,沒有它,也就沒有人類。
最近數百年出現的工業發展,極大地提升了人類文明程度。機械電氣什麼的,真正進入尋常百姓家。
人類進入資訊化時代後,對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厲害。
大自然的資源,是有限度的,過度開發,會被反噬。
所以保護生態環境,還地球以安寧,成了人類發展的主題。
天無言而四時動,地無語而萬物生。
最近傳出一個新的資訊,說人是古魚類進化來的!
按此說法,人的祖先是魚!
握空!
那吃魚,是不是吃祖先?
放心,人類的魚祖,和現在的魚,最多算同宗,彼此不會產生多少影響。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這句話出自《莊子?秋水》中的“莊子和惠子”的對話部分,是惠子對莊子的提問。它告訴我們的道理想必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不要光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別人,還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
這篇文章其他段落也蘊含著各自的道理,在此不做贅述。
《秋水》也只是《莊子》的一部分,儘管其中有些文段創作於其弟子,讀者可以自行閱讀《莊子》領會其意。
古人玩玩“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這種文字遊戲,同時給我們帶來一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靈雞湯還是很有想法的!但是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子非魚”,能否知“魚之樂”?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魚是否有情緒?經網查,葡萄牙相關研究小組已經透過研究證實了魚類在周圍環境變化的情況下會產生相關的情緒變化,只不過他們是基於激素水平的變化判斷神經反應,測試物件為海鯛。
另有研究表明,一些魚受到刺激會變色,而某些魚對水溫則更加敏感。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就算魚有情緒那跟魚的種類有很大關係,所以答案的結果跟他們討論的魚是有關聯的哦!然而大多數實驗表明的是魚類在受外界刺激的情況下,激素水平或某些行為會發生變化,但是這種激素水平的變化是否就意味著快樂或悲傷呢?
人類快樂或悲傷會產生相同的激素水平變化並不等同於產生這類變化就意味著快樂或悲傷,因為我們不知道魚類是否存在人類沒有的情緒會產生同樣的激素水平變化。
此外,受刺激而產生的激素變化並不代表可以主觀意識上產生情緒,首先這些被動條件是需要觸發的,就算證明了情緒可以因為外界環境的改變而激發,也不能證明魚類可以自主的高興或是悲傷。
例如,人類可以在外界沒有變化的情況下主觀地透過回憶想到某些事情會開心或是悲傷等。不排除所有科學家在寫結論的時候都考慮了這些,當然出現這麼不嚴謹的問題應該不是作為一個科學家應有的態度。
姑且認為他們都排除了這些可能性吧。現在海底總動員可以一起去找小鯉魚吐泡泡了,還可以順便帶上海綿寶寶(畢竟他可是能自主高興或悲傷哦)!
那麼現在我們就假設所有的魚都有情緒,而且是能夠自主開心或是憂愁那種。
回到文章,莊子開始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