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當下李揚與王姥姥(三房),大舅邢相邢延旺(姥姥出),二舅邢禮邢延長(三房出),大妗,二妗,三妗見禮,以及張姥姥(二房)三舅(三房出)邢仁邢延郎重新施禮,外嫁的姑姑卻不在。
眾人又是一番熱鬧,二舅見時侯不早了,便問姥爺、姥姥:&ldo;父親、母親、娘、姨娘。午時到了,用過飯再敘。您看。&rdo;
&ldo;好,今日高興,去,吩咐你婆姨和妯娌、姨娘做飯。吃完再敘。&rdo;二姥爺發話。當下眾女人散去。
第十三章 爺倆
用過飯後,二姥爺將李揚叫到書房又問了一些事情,這時從門外如風似火的跑進三舅,沒等三舅開口,二姥爺將臉一沉罵道:&ldo;沒個出息的樣,何事驚慌,莫非天塌下來不成?&rdo;
&ldo;父親&rdo;被二姥爺嗆了一句,三舅只急急的喊出父親二字,見是如此,倒不敢造次,只得規規矩矩的雙手垂立,站在那裡耐心的聽著父親對李揚講:&ldo;九經之禮曰:&l;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乃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r;。此為學之不二途徑,在與師的互問互答中,勤為根本,善學為方向。不可只知勤學而忘乎方法。且不說師之過,師為領人頓悟之者,為人解惑。而學者無不從於師者,師者領入門中,學者悟學亦在本身。你可明白?&rdo;
&ldo;姥爺之高見,外甥受教了。&rdo;李揚看著旁邊的三舅雖是規矩,但臉上的表情卻顯露出很是著急,於是提醒二姥爺,&ldo;姥爺,三舅急沖沖而來必有要事,外甥先告退了。&rdo;
&ldo;哦,不必,你先安坐,一會姥爺還要考驗你。&rdo;二姥爺轉頭看了看三舅,說道:&ldo;三郎何事,講。&rdo;
三舅對李揚發了個感激的眼神,很隱晦的說道:&ldo;父親,小妹夫婿有要事前來,請父親方便見上一見。&rdo;
&ldo;原來是民仁來了,那我就去見上一見。揚兒,這裡有許多的書籍,也有些姥爺珍藏的孤本,你不防看上一看。待你母親交待的事了,我便送你幾本。&rdo;不待李揚作答,接著說,&ldo;要用心讀,不可只過二目。明白否?&rdo;
李揚點了點頭,施禮送姥爺出去。隨手從架上取了本《詩經》,又看看旁邊的《三禮》,《三傳》,搖了搖頭放棄,還是捧著《詩經》翻開,品味其中的奧妙。
當隨手翻到唐風無衣:&l;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r;感嘆歌者對那個她的懷念,不禁又想到了母親,心裡想念不已,不由得口裡念道:&ldo;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風夭夭,母氏劬勞。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詩經凱風)&rdo;心中難受之極,已是淚流滿面,合上書放在胸口,閉上眼任淚橫流,只是狠聲在心裡不住的追問: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真想現在就迴轉家中,投入母親的懷裡痛快的哭上一場。
正在李揚難過之極,從客房處傳來姥爺的罵聲:&ldo;去,把那個混世的霸王尋來!什麼?給我綁了回來。真是要活生生的氣死我,這個不知羞恥的東西!&rdo;就聽的啪的一聲,有脆聲傳來,想必是有一瓷物被摔與地上。
&ldo;老爺,消消氣,消消氣。孩子頑皮,莫傷了自家身體&rdo;聽話音是王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