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2/3 頁)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事實是:18世紀技術突破之前,製圖家和航海家缺少精密的儀器,無法對經度做精確的判定。他們只能猜測,往往&ot;失之毫釐‐‐差之千里&ot;。那時候的測量技術畢竟還沒有成熟。
從赤道向南和向北起算的緯度(latitude),對製圖家和航海家則未構成太大的困難‐‐只消利用簡單的儀器,以角度測量太陽和星辰的位置,就可以判定地球任一地點的緯度。判定經度,則必須具備效能更加高超的、能夠結合方位測量和時間測量的儀器。在已知的人類歷史中,科學家一直沒有能力發明這種儀器。到了18世紀初葉,隨著海運日愈興盛,這種儀器的需求也變得日漸緊迫。研究這個時期歷史的一位學者指出:&ot;當時人對經度的追尋,遠超過對船舶安全和水手生命的重視。精確的測量似乎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夢想‐‐在媒體記者筆下,發現經度不啻是緣木求魚。&ot;1
當時航海界最需要的,是一個極為精密的儀器,在漫長的航程中,它能夠精確地記錄時間(出發港口的時間)‐‐儘管船舶不停晃動,天氣不斷變化。1714年,牛頓告訴英國政府設定的&ot;經度委員會&ot;:&ot;這樣的計時器至今猶未問世。&ot;2
牛頓說得沒錯。17世紀和18世紀初葉的計時器非常粗糙,每天誤差達15分鐘,而一個有效的航海用計時器(chronote),在好幾年中最多也只能誤差15分鐘而已。
1720年代,技術高超的英國鐘錶匠約翰&iddot;哈里森(john harr)開始設計一系列的航海用計時器,經過多年研究,終於創造出第一具精密的經線儀。當時,經度委員會懸賞2萬鎊,徵求&ot;能夠在6星期航程結束時判定船舶所在經度的儀器,誤差不得超過30海里&ot;3。哈里森的目標就是贏取這筆獎金。為了滿足經度委員會的要求,計時器每天的誤差絕對不能超出3秒鐘。哈里森花了將近40年時間,試驗過好幾個原型後,終於達到經度委員會所訂的標準。1761年,他設計的&ot;經線儀四號&ot;被放置在皇家海軍兵艦&ot;德普特福號&ot;(dept.ford)上,離開英國,駛向牙買加。哈里森的兒子威廉隨船操作經緯儀。航行9天後,威廉根據經線儀計算的經度,向艦長報告:第二天早晨他們肯定會看到馬德拉群島(adeira is.lands)。艦長以5:1的賭注跟威廉打賭,他們不會看到這座群島。結果威廉贏了。兩個月後,&ot;德普特福號&ot;抵達牙買加;哈里森設計的計時器誤差僅僅5秒鐘。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