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遊車蓋亭(第2/4 頁)
將大量舊黨官員拘捕至同文館內嚴刑逼供,意圖透過殘酷的手段迫使他們承認罪行。這一行動持續了一年有餘,期間蔡京與章惇等人對以劉摯為首的舊黨官員進行了大規模的打壓和迫害。儘管如此,包括高滔滔的心腹太監張士良、陳衍在內的眾多朝廷內外要員遭受了嚴厲審訊,但蔡京始終未能如願獲取到直接證據來證實這起驚天陰謀。
隨著時日推移,案件進展陷入僵局,由於缺乏確鑿證據,案件無法順利結案。最終,在舊黨勢力的運作下,向太后出面為高滔滔說情,並得到了趙煦的默許,決定草草結束此案。結局是:張士良在獄中離奇死亡,陳衍被判處死刑,而劉摯及其子孫則被流放至新州。
這段歷史記載在史書中顯得撲朔迷離,讓許多研讀史書的愛好者感到困惑不解。首先,雖然信件的存在被提及,但關鍵物證——那封來自文及甫的信卻未曾出現,因此整個事件被外界普遍視為新黨利用權勢構陷舊黨的政治鬥爭。其次,牽涉到廢黜皇帝這樣重大的謀反案,按理不應如此輕率地結案,若真要徹查此案,應當對劉摯任宰相時期的所有舊黨官員進行排查,找出可能知情者。然而,其中提到的關鍵人物蔡碩並未受到調查,他的生死去向至今成謎。最後,此案波及範圍之廣,卻沒有皇族或外戚作為替罪羊站出來承擔責任,這一點異常且引人深思。
如果要深入挖掘此案,首要之務無疑是查證高滔滔廢黜趙煦後意欲扶立的皇位繼承人。根據此前兩起關於高滔滔密謀廢帝的案件線索,接班人的焦點很可能指向了雍王趙顥,而高家勢力亦難逃干係。然而,在新黨主導的調查過程中,趙顥與高氏家族卻均未被嚴格審查,這在邏輯上顯然有悖常理。
如此重大的謀反案,處理得如此草率,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是新黨藉機對舊党進行政治報復,捏造罪名。章惇和蔡京作為精明老練的政治人物,按理說不會留下如此明顯的破綻。若真有這樣的疏漏被堂而皇之地記錄於史冊,那麼這個案子恐怕就不會輕易收場,而是會引發更大規模針對舊黨的清算行動。
透過史書記載的種種矛盾之處,可以推測此案背後隱藏著更深的秘密。從整個案件的發展軌跡及審判環節中的諸多漏洞分析,很可能是宋哲宗趙煦暗中授意推動。首先,揭發此案關鍵資訊的蔡謂及其叔父蔡碩竟然都沒有成為審查物件,這一點顯得極為異常。要知道,蔡謂正是將此資訊告知趙煦的人,而在正常法律程式中,他本應是案件的重要關聯人或證據提供者。趙煦下令設立專案審訊,理論上應該要有明確的原告與證人存在,但此案中既沒有正式的原告起訴,也沒有可靠的證人出庭作證,甚至連最關鍵的原始書信證據也不翼而飛。
這樣的巨大漏洞,絕非邢恕一人能夠輕易掩蓋,更暗示著此案背後可能有著更高層的策劃和操縱。而這其中最為離奇的一點在於,不僅缺失原告、證人,連核心物證都消失了,這讓整個案件更加撲朔迷離,疑雲重重。
許多人都將此案歸咎於新黨的集體陰謀,卻忽視了最初推動案件的正是趙煦本人。若無趙煦點頭同意,章惇和蔡京怎會有理由展開如此大規模的調查行動?從這一角度來看,此案很可能是趙煦效仿宋神宗利用烏臺詩案陷害蘇軾的手法,故意編造出來的故事。他敏銳地捕捉到舊黨內部文及甫與劉摯之間的矛盾,並以此為突破口炮製此案,其真正意圖是徹底打垮舊黨,以便新黨獨掌朝政,穩固自己的皇位。
在查案過程中,趙煦並不急於查明所謂的謀反案真相,反而默許蔡京不斷擴大打擊面,但這些打擊始終侷限在舊黨成員範圍內,使得趙顥、高家後人等皇族勢力得以置身事外。經過一年的持續打壓,舊黨主要官員大多被逐出朝廷,新黨領袖章惇等人完全掌握了政權大權,此時謀反案已達到預期目的,可以宣告終結。由於這個案子本就是子虛烏有,所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