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招賢納士(第2/3 頁)
德,吟詩稱讚。”
張順聽了有些鬱悶,網路小說中不都是說“虎軀一震,納頭便拜”嗎?自己帶了一個“真龍天子”的被動效果都不好使?本來張順想效法宋江,給他來個逼上梁山,不過見其姿態挺低,又是文弱書生,反正翻不出自己的手掌心,又談了幾句,便草草結束拜訪,暫時拜別回到了縣衙。
這時候又有幾人前來通告賢才,卻是說什麼附近的人才。比如登封李際遇、溫縣陳長梃、蔣發之類。都是暫時不能招募的人才,張順也不介意,照例給付通者糧食,以示誠心誠意納賢之意。
等到中午,張順召集眾頭目吃飯。張順想起趙魚頭、陳金斗、張三百等人都是附近人士,便問他們道:“我聽聞孟津王鐸乃是高士,奈何不從,其人如何?可有計策?”
諸人之中,陳金斗只是略有耳聞,不知其人深淺。張三百藝人而已,不曾聽聞。唯有趙魚頭舟中往來多文人騷客,略知一二。他便說道:“此人我卻見過,頗有才華。據聞曾任皇陵陪祀,不久又升任翰林院侍講。深受皇恩,能吟詩作賦。數月前,此人受皇命出使山西潞安府,卻也不知是何事。”
“待其出使完畢,便返回鄉里。其人返回之時,正好搭載老叟船隻,是以有一面之緣。其家鄉本在孟津雙槐裡,後來發達,便遷入孟津老城。再後來老城搬遷,其家卻未隨著搬遷而來。”
張順聽了有點摸不著頭腦,便問道:“這翰林院侍讀是什麼職務,可聞此人有何專長?”
趙魚頭尋思了半天,無奈說道:“老叟也不知這翰林院侍讀是何職務,聽往來書生言語,似乎是給皇帝說書陪讀的位置。至於才能嗎,只聽聞其人書畫價值千金,能吟詩作賦。主公若其有意,可以武力脅迫,逼其就範。”
張順驚訝看了趙魚頭一眼,沒想到這廝看似個老農,手段倒是挺狠辣。不過此人左右是個文士,空讀聖賢書,卻無聖賢策,即使拉人入夥也是無用,反倒平白汙了名聲,多了張吃飯的嘴巴。
聽到這裡,張順本欲放棄招攬,卻突然想起其人從潞安府歸來之事。本著鵪鶉嗉裡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的心態,張順便有心趁機瞭解一下山西情況。雖說王鐸本人無什麼治理之才,好歹見識頗廣,正好可以在其身上收刮一些資訊出來。待張順吃罷飯,便又去拜服王鐸。
那王鐸也剛在家吃完飯,聽說賊人頭目又來了,差點嚇得心臟病都要發作了。見了張順,此人除了死咬著不敢“投賊”以外,問起其他事情,也都老老實實說與張順聽。
原來此人於今年三月奉旨出使潞安府,卻是沒甚大事,一則檢視潞安府銅器生產事宜,二是安排潞州衛所軍備事宜,三是拜訪沈王。
說起這沈王,卻也有意思,其本人封地居然不在瀋陽,反倒在潞安府。原來當年燕王朱棣“清君側”之後,頗為猜疑兄弟,怕他們也給自己來個“清君側”了。特別是原沈王封在瀋陽,掌控兵馬,朱棣心中不自安,便將其兵權剝奪,改封在這潞安府了。
後來隨著世系流傳,至今二三百年。其王室與皇室的血緣關係逐漸疏遠,早已淡漠。當然,雖已淡漠,終究有些關係,此次老沈王病重,宮中便派遣了王鐸前來慰問一番,略表姿態。
張順聽了心中喜歡,又問起山西地形路線起來,王鐸一一作答。
其人入山西,乃走井陘進遼州,然後再下潞安府。及出使之事已畢,則下澤州,過天井關,至懷慶府,再於孟津渡河而歸。
張順本來就擅長吹水聊天,又有心吹捧之下,兩人聊了不多久,王鐸開始戒心重重,到後來竟然漸漸忘記了對面此人“賊人頭目”的本來面目,有問必答。等他說道得意之處,往往還自己加戲,言語澤路二州山川地形及風土人情。這王鐸果然不愧有名士風采,言談舉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