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4/4 頁)
東方成分,又有西方風味。
崛起勢不可當(1)
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文化的獨特性,而是其影響力的普遍性。中國自認為是一個致力於和平崛起的國家,它的行為也充分體現了謙卑精神和不干涉原則,並希望與所有國家都建立友好合作關係。然而,歷史上許多崛起的國家也都認為自己的動機是好的,但到頭來仍然以顛覆既有國際體系而告終。政治學家羅伯特·吉爾平指出,當一個國家的權力增長的時候,勢必按捺不住加強對環境控制的誘惑。為了提高自身的安全,它一定會加強自己對政治、經濟和領土的控制,從而按照自身的特定利益改變國際體系。這裡最關鍵的論點是:歷史上的大國都認為自己有著最良好的意圖,但無一例外都不得不採取行動保護自己不斷擴充套件的利益。而中國作為世界上的第二號強國,自然也會把自己的利益大大地向外擴張。
從根本上說,中國的意圖無關緊要。在雜亂無章的國際政治世界上,意圖與結果沒有直接的聯絡。(1914年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打一場世界大戰。)這樣的世界就像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所有的公司都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提高價格,但卻造成了與意圖相反的體系性結果—價格下跌。同樣,國際政治也是一個沒有單一最高權威的體系,國家的意圖並非總能準確地預知它的行為可能產生的結果。正因如此,才有了羅馬人的至理名言:“欲求和平,必先備戰。”
中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和平崛起,將取決於中國的行為和其他國家的反應,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造成的一系列效應。鑑於中國的現有規模如此龐大,以至於它不能指望神不知鬼不覺地躋身於世界舞臺上。例如,中國到處尋求能源和原材料,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國正在快速增長中,消費的能源和各種商品自然會大量增加,因而需要找到穩定而可靠的供應來源。其他國家都在購買石油,中國為什麼就不能這樣做呢?問題在於中國的規模。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如此龐大的規模基礎上進行的,這會使它不可避免地改變博弈的性質。
中國對自身利益的認知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相比吳建民等老一代外交官,新一代外交官都對中國的新權力有著清醒的認識。令一些中國觀察家擔憂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權力勢必會滲入中國人的頭腦裡。2005年,李光耀在中國訪問的時候,曾經含蓄地提出過這樣的警告:他擔心的不是中國的現有領導層,甚至也不是下一代領導人,而是下一代的下一代,因為他們將出生於穩定、繁榮和中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的年代。“必須讓中國的青年人明白,他們需要讓世界確信:中國的崛起不會成為一種破壞性力量”,李光耀在復旦大學演講時說道。他指出,自*以來,促使中國領導人保持謙卑的,是關於毛澤東所犯錯誤的痛苦記憶。李光耀接著說:“年青一代生活在和平與增長時期,對於中國不堪回首的過去沒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讓他們認識到中國因為自命不凡和意識形態狂熱釀成的錯誤是至關重要的。”
截至目前,中國的外交政策仍然以商務活動為中心,儘管如此,其產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例如,中國正致力於同非洲國家加強經濟聯絡。非洲大陸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而這正是中國實現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對於建立新型的貿易關係,中國和非洲國家政府都持歡迎態度—部分原因在於它們之間沒有糾纏不清的殖民歷史和交惡經歷—雙方之間商務活動因而蒸蒸日上。中非貿易額年均增長50%左右,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則增長更快。近年來,許多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