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第3/4 頁)
心而修身,此誠然夫子所言之:‘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三皇之世,正因上位者理國以公,而天下海晏河清、萬民安樂爾!後世禮崩樂壞,私慾並起,遂使天下竟尚機巧,而人心不古。再無復三皇之盛。推演本朝,亦如是也,唯其如此,欲使天下承平,則必先收拾人心,而欲收拾人心,則不能不借助孔孟之學,民如是,為官者更應如是,有鑑於此,學生以為,科試應盡廢當前雜科。純以儒學選才,而試舉之法,也自當去當今之‘貼試’,而代之以‘經義’,唯其如此,方能杜絕士子們死記經文,不解經義之弊。以遴選真實之才;再則,朝廷一旦如此更改科考之法。則天下士子必定重回儒家經典之習頌,而棄當前詩賦等綺麗無用之學。長此以往,由士子而漸及天下,則何愁我朝儒學不振?儒學振而人心治,人心治則天下清,庶幾,我大唐強盛可期也!”。這韓愈不愧是極富鼓動力地一代“文宗”,此時雖年紀尚小,觀點並無太多出奇處,但這一番言語說的卻真是慷慨激昂;而這短短一番話語。也將這個在唐時儒學衰微之際,一力排佛老而振孔孟的“聖人”學宗觀點表露無疑。
“偷換概念,這是典型的偷換概念!”。崔破心下如此分說,面上卻是笑容不減道:“自春秋時,夫子立儒學而百家蜂起,後強秦用商君行法家理國,修守戰、務耕織,使民怯於私鬥而勇於戰陣,國力日強。歷數世而一統**,然則,同樣是法家治國,大秦不過二世而亡;後漢之初興,以道家黃老之學理國,遂有文景之治,至武帝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時朝中似董仲舒等儒家士子濟濟一堂,隨後儒學在有漢一朝誠可謂是獨盛天下,然則如此儒學大盛之世,依然不可避漢室衰微,天下三分。這以上種種,阿愈又當何解?人心治固然可以天下清,然則儒學振就定然可以人心治?似有漢一朝,經察舉出而為官者,又有誰是不習經的?然則該貪地依舊貪,該腐的依舊腐,人心本是這世間最不可捉摸之物,時移、事移,人心亦移,豈是憑一家之學、幾本經典可治的?”
崔破驀然拎出漢之覆亡來說事,頓時把年不過十七地韓愈給猛敲了一悶棍,畢竟漢代自武帝之後不僅是以儒治國,儒學更是盛行天下,並以此衍生出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經學”。如此之下,漢朝仍是不免覆亡,這讓現今學業思想並未大成地他如何反駁。怔怔站了良久,才見臉色微微泛紅的韓愈出言憤聲道:“固然儒學不可依,然則似明法、明算諸雜科就可依嗎?退而言之,儒學畢竟是聖人傳承、正統學問,如今老師將之與這般雜科並列,這……這未免也太過於辱沒斯文了!”,說到此處,激動之下的韓愈竟是按捺不住,口中說出這等輕慢之言。
“不趁這你現在翅膀沒硬、學術未成的時候欺負欺負你,以後還那裡找機會?”,心下暗道了一句,崔破饒有興趣地看著韓愈那漲的微紅臉龐,笑著續言道:“什麼是正統?譬如秦時,法家就是正統;譬如漢時,儒家就是正統;再譬如本朝,說起來,道家才是正統;這正統之說本也是隨世而移地,阿愈不可太過執著。本官改革科試,不過是想兼收幷蓄,殊不偏廢,使我朝擢選之官,即明經義,坐堂審案時又能熟諳律條、律理;展布一方時,又能深明經濟計算之道……總之,師之所為,是想借各家之長,使本朝之官不至於偏廢一項,只做個懵懂官兒,也藉此引導天下士子不固守一隅,學成個僵化腦袋,長此以往,何愁我大唐人才不得繁盛。阿愈,治國與治學一般,尤其是為朝廷選材,更要講究的是兼收幷蓄各家之長,不可過於偏執了。”,只看崔大人此時語態,還真是循循善誘、語重心長。
那韓愈紅著臉站了許久,他本是個最能堅守己見的人,要不然也不至於後來明知皇帝不喜,依然堅持上《諫迎佛骨表》大觸黴頭,從而被貶謫遠地,寫下“欲為聖明除弊事;請收吾骨漳江邊”這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