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簋街(第2/2 頁)
”
“多看書。”
李逸笑了笑,隨即抬手指了下街口一尊巨大的青銅伯簋,解釋:“簋是中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文明標誌性器具。
在宴席中,它常與鼎相配,是地位和權力的象徵。
所以古代有‘天子用九鼎八簋’之說。
意思是說天子宴飲的食物要用九鼎和八簋盛放。
天子以下則逐級遞減。
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最低等級的只有一鼎而無簋。
當然,普通老百姓吃飯既沒有鼎也沒有簋。
所以,如果從字面理解,這條街道命名為簋街,是消除等級限制,來客一視同仁的意思。”
“這樣啊!我還是第一次知道。”
劉藝菲似懂非懂。
“正常,一般人不會關心這些,只有我們廚子會研究這種東西。”李逸開了句玩笑。
“感覺還蠻有意思的。”
劉藝菲歪了歪腦袋:“這也是祖先留下來的文化傳承啊!”
吳開源看著巨大的青銅伯簋,感嘆:“這個大傢伙估計值不少錢吧?”
“是現代仿的,不過成本也不低。”
李逸看了眼那個女工作人員,跟著解釋:“不過說是從鬼街改過來的,也沒錯。
這條街本來叫東直門內大街,京城本地人習慣叫東內大街。
這是一條老街,剛剛我們過來的那個東直門立交橋,再往西一點,就是以前的東直門。
東直門在元大都時代就已經有了,那時候叫崇仁門。
明清兩代,京城各種建築所需的木材,一般都是透過京杭大運河運到通州,再由東直門運送進京城,所以民間也叫它木門。
東直門內大街從明清兩代時,就已經是商鋪林立了。
不過它在現代名氣打響起來是在八十年代末。
那時候這條街上第一次出現了24小時營業的餐廳。
那時候,京城幾乎沒有通宵營業的餐館,這裡算是開了風氣之先,於是人氣大增,紅火異常。
後來,人們沿用古代夜晚做生意的鬼市之意,給這裡取名鬼街。
再後來,才改成了簋街。”
聽到李逸的解釋,那個工作人員小姐姐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我一直以為是因為這裡是以前的鬼市。”
“這裡沒開過鬼市。”
李逸搖了搖頭,隨即笑著說道:“不過說來也有趣,八十年代那會兒,這裡開過各種店,但都賠得一塌糊塗,就連國營百貨商店也不得不關門營業。
只有餐飲生意在這裡站穩了腳跟。
那會兒這裡白天基本上沒什麼生意,但到了晚上,就是車水馬龍。”
“為什麼呀?”
劉藝菲不解。
“因為白天沒生意,所以餐飲老闆就只能熬時間,開到夜裡咯!”
李逸笑道:“剛好那會兒京城沒有吃夜宵的地方,所以這裡就漸漸火起來了。”
“你怎麼什麼都知道?”
劉藝菲驚歎不已,隨即好奇問:“那你知道這裡什麼最好吃嗎?”
“這個不用問我,他們應該都知道。”
李逸看向了節目組眾人。
吳開源他們想也不想,異口同聲的回答:“麻辣小龍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