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收穫滿滿(求收藏,求推薦票)(第2/3 頁)
了一下骨盆骨折切到對面面板的後果,謹慎地點了點頭,那肯定是不敢的啊!
第三臺手術或許真的是比較簡單的手術,所以宋煜副教授都沒上臺,而是由兩個碩士第二年‘第七學年’的師兄們上臺做了助手。
成熟的本院醫師就只有林介墨教授和薛力主治醫師兩人。
一切術前的準備工作就緒,器械護士遞過來了柳葉圓刀與彎盤,方閒目前站在了主刀位。
站在方閒對面的林介墨則是用鑷子在手術無菌貼膜上,給方閒畫出來了一條切口曲線,這曲線沒有參考點,仍然十分平滑。
“長度限制在這個曲線內,深度不能超過四毫米,來!”林介墨說完就把操作野讓了開。
而方閒審視到林介墨做的手術切口起自髂後上棘,終止在了髂前上棘位置。
稍微回憶了一下切開術的細節之後,方閒就很謹慎且乾脆地落了刀。
垂直入刀、斜向弧形走刀,垂直出刀,把手術的切口第一刀,按照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操作了出來。
幾乎沒有滲血,口子平滑,沒有偏倚弧線,沒有超過弧線,很顯然把走刀以及把控切口長度掌握得很好,很紮實。
“還不錯!”方閒把刀放進了彎盤內後,林介墨就誇了三個字。
“你就站你那,不動了。”
“拿鑷子、備面板拉鉤,準備輔助我操作。”林介墨站在了一助位置,開始主刀手術……
其他人也沒講什麼,也沒有誇什麼,手術的氛圍,再次地陷入到了緊張的沉默中。
手術在關鍵操作完成之前,是嚴謹的。
關鍵的操作完成之後,才可能是歡樂的,這都有嚴格的界限。
然後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方閒就整個成了工具人,任由林介墨擺佈,讓他怎麼做,就怎麼做。
一直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方閒才重新獲得了縫合的機會!
方閒縫合的持續過程中,林介墨教授和宋煜副教授只是看方閒縫合了第一針,就知道方閒的大概縫合水平。
“薛力,你負責完成後續操作,我和宋教授先下去吃飯,等會兒派一個人在這裡守著手術週轉就可以了。”林介墨這麼交待。
然後和宋教授有說有笑地走出,毫無壓力,顯然是對這一臺手術的完成質量相當有自信。
薛力點頭說好,然後道:“小方你不緊張,好好縫合就行,在技能訓練室練出來的基本功,就是要用在手術中的。”
“練習和體悟不斷交織與融合的過程,外科就漸漸入門了。”
“所有的外科醫生都是從切皮和縫合開始入門的。”
方閒並沒有回應,而是十分嚴謹地按照自己的操作水準開始著縫合!
可謂是一板一眼,把每一針縫合都把握得很好。
而在對面,薛力則是在給其他一個碩士一個博士說:“你們看,這就是縫合的基礎骨架,對合、層次,就是縫合的骨架,也是癒合的一個基礎。”
“模式化的練習,就是要打好這樣的基礎,慢慢在臨床中的體悟,根據不同的面板領域,選擇不同的縫合深度與密度,這就是縫合的深層次!”
“還是在控制,每一針縫合多深,到什麼水平,有什麼目的,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嗯嗯嗯!力哥。”博士和二年級的碩士連忙點頭,把方閒當作了基礎的對照標線,彷彿把方閒就是對照組,來顯示自己怎麼才能做得比方閒更好。
方閒也不敢多說話,對面的博士師兄,已經有了主刀的許可權,專科基礎技能已經到了3級,而那個碩士二年級的師兄,也是聽說很快就能夠拿到主刀的許可權,預計在今年年底就能完成相應的累積。
比自己優秀得多,被優秀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