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國內影視的開啟(第1/5 頁)
晚上,羅溫和李曉苒在家裡吃飯,羅溫一邊吃著一邊和她說道:“張國立那個電視劇什麼時候能拍完?”
李曉苒端著米飯說道:“應該還得倆月吧,不過我的戲再有幾天就差不多了。”
“拍完了康熙,你是不是就要去廣州那邊拍包青天了?”
說到這個李曉苒就好奇的問道:“對啊,那邊給我一集一萬的片酬,你是有什麼安排嗎?”
“嗯,我給你安排了個電影,你回頭飛港島去。”羅溫說的很神秘
“啊?什麼電影?”李曉苒還沒拍過電影,聽到電影有些期待。
“尖峰時刻續集,你得去演個反派,然後痛打程龍。”
“真的嗎?”李曉苒放下筷子高興的問道。
“當然了,我什麼時候會騙你?”
“太好了。”李曉苒從椅子上蹦起來,跳到羅溫身邊,抱著他的臉蛋親了一口。
羅溫嫌棄的擦了擦臉:“滿嘴的油,還往我臉上蹭。”
李曉苒看他擦著臉,撅著嘴又湊了過去,在他臉上親著:“就蹭,就蹭…”
“嘖,你這人…”
正看打鬧的功夫,韓三也打來了電話,羅溫“噓”了一聲,李曉苒也安靜下來,羅溫放下碗筷打起了電話。
電話打的挺久,李曉苒收拾完碗筷,都洗完澡了,兩人的電話還沒打完,主要是在談論當前國內電影的困境。
對於這個和國民經濟掛鉤的問題,羅溫其實沒太多想說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韓三在講,羅溫在聽,偶爾羅溫也會說兩句讓韓三深受啟發的話。
不過羅溫很剋制,沒有腦抽的說一些超前的話題,韓三也就是正常洗個腦,羅溫也正常裝個人,韓三說的是將來他想要扶持縱橫影視的意思,羅溫也就表示出振興國內影視,我們也有責任。
韓三最後表示,羅溫的縱橫影視,其實是可以多支援一下國內的電影人,沒必要只盯著電視劇的方向,電影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將來文化輸出的利器。
羅溫不置可否,文化輸出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一種國力的具現,沒有國力支援,就沒有文化自信,沒有文化自信還談什麼輸出。
現在公知遍地走,到處都是崇洋媚外的小赤佬,搞輸出?有人跪著也要把你拉回去,想的太多,同在亞洲文化圈裡,輸出亞洲還有可能。
而且國內的電影市場現在還是太小了,現在的民眾還沒有去影院看電影的這種意識,大部分觀眾最喜歡的就是買盜版碟回家看,沒事還能翻出來反覆的看。
國內靠電影賺錢,還不如做點生意賺的多,國內票房收入低的原因還有很多,不光光是盜版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收入水平的問題,民眾現在剛剛解決了吃飽飯的需求,精神需求還沒那麼旺盛,電影只是一種精神文明的調劑品,不是必需品,電視劇都不是剛需。
一方面是票價太低了,現在國產電影基本都是10到15元左右,按照後世30到45的票價,其實觀影人數也還可以了。
一部內地電影的票房,7000萬到頭了,而且7000萬的票房,基本都是包場運作的,而且就一兩部而已。
普通電影的票房常態是1000-3000萬之間,甚至是100萬-3000萬之間。
而3000萬這個檔次的,目前國內只有馮褲子的兩部電影保持住勢頭,就連凱哥和譯謀兩個大導演都做不到連續兩部電影的票房超過這個數字。
而一部故事片電影的製作,就算最低成本300萬,想要收回成本也得1000萬的票房。
像馮褲子的《大腕》今年的製作成本1200萬,收回成本最少票房要達到4000萬。
不過還好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