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2/5 頁)
時,一名叫做“李軾”的年青人,也成為了大宋軍方第一人――“軍國平章重事”。
“軍國平章重事”是個官職名,是大宋朝堂中官職最高的,不論是武職還是文職都是最高,可以說這完全就是可以將皇帝架空成傀儡的官職。
“李軾”當然是李世民的化名,在成了大宋的“軍國平章重事”之後,他便整理了一下此時南宋的軍事力量。
在北宋之時,宋軍分為三種,即為禁軍、廂軍以及鄉兵。
禁軍便是正規軍,不過也有中央禁軍與地方禁軍之分,比如大名鼎鼎的楊家將、種家將等都是地方禁軍,其中戰力最強的,是為駐守在陝西的西軍。
而中央禁軍,則是直接守在京師或京師附近的軍隊。
相較於地方禁軍,中央禁軍不論是裝備還是人數都要高於地方禁軍,比如大宋第一利器神臂弩,裝備得最多的就是中央禁軍,而地方禁軍的裝備的就少了許多,基本以少數普通弩與普通弓箭為主。
宋朝在軍事之中如此之弱,其一便是缺乏足夠的騎兵,本來在北宋在西北還有著河曲馬的產地,組建個十來萬騎兵不成問題,但是為了限制地方禁軍,這些上等戰馬大部分都在中央禁軍,而地方禁軍能分得兩三萬就不錯了,而且還要分給各個地方的地方禁軍,就更少了。
而宋朝除了宋初之外,所有的對外戰爭都是以地方禁軍為主,而地方禁軍戰馬少,並且在裝備上甚至與就與敵軍相當,可即使如此,那也是先勝後敗――在下面接敵時,勝利,追敵時,追不上,跑累了沒力氣,敵軍反身回殺,然後大敗。
若不看這些,只看宋軍的單兵素質,也不見得就比別人差了。
而南宋時的宋軍,就更悲摧了,唯一的產馬地先是落在金國手中,後來蒙古滅金,又落到了蒙古人手中。
雖然如四川、雲南之地也有產馬,不過那是以山地馱馬為主,用來運送物資還好,用來當做騎兵的戰馬卻是不能夠。
好在,李世民僅僅只需要步兵即可,若只論步兵,宋朝步兵幾乎是天下無敵,比他強的沒有他的數量,有他數量的也沒有他的質量,況且宋朝同時期沒有比宋朝軍隊人數更多的國家了,也只有東羅馬帝國的羅馬軍團才能在質量上壓一頭,算上數量就差了太多。
李世民從大宋軍中選出二十萬精壯之士,直接前往襄陽,並且在途中一邊行軍一邊訓練。
其時蒙古大軍已攻下大理,還軍北上,另一路兵馬自北而南,兩路大軍預擬會師襄樊,一舉而滅大宋。
這一次蒙古事先籌劃數年,志在必得,北上的大軍由皇弟忽必烈統率,南下大軍由蒙古皇帝蒙哥御駕親統,精兵猛將,盡皆從龍而來。聲勢之大,實是前所未有。
是時秋高氣爽,草長馬肥,正利於蒙古鐵騎馳驟。
蒙古大軍尚未逼近,襄陽城中已一夕數驚。
告急的文書雖是雪片般飛來,但朝廷中君臣相互言道:“蒙古韃子攻襄陽數十年不下,這一次也必鎩羽而歸,襄陽城是韃子的剋星。慣例如此,豈有他哉?吾輩儘可高枕無憂,何必庸人自擾?”
當蒙古南路大軍進逼大理之時,郭靖知道此番局勢緊急,實是非同小可,於是撒下英雄帖,遍請天下英雄齊集襄陽,會商抗敵禦侮大計。
蒙古軍行神速,沒多久就滅了大理。其時大理國國主段興智,是一燈大師的曾孫,號稱“定天賢王”,年方稚幼,立後未及兩年而亡,國亡時由武三通、朱子柳、泗水漁隱等救出。
當各路英豪會集襄陽之時。蒙古北路大軍也已漸漸逼近。英雄大宴會期於十月十五,預定連開十日。
這一日;正是十三,距會期已不過兩天,東南西北各路好漢,猶如百川匯海,紛紛來到襄陽。
郭靖、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