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第1/2 頁)
電報是凌晨1時發的,林彪思考一夜的結果。電文很長,對各部隊行程時間、途經地域、到達位置,均有縝密算計,一如林彪以往的指揮風格。看得出來,這一建議決不是草率思索的結果。
西安寨、新場之敵為黔敵猶國才旅。林彪長思後提出該作戰計劃,核心是不想打周敵,想打黔敵。所以僅以「幹部團佯攻敵周渾元部」。
但成立前敵司令部就是為了打周渾元。林彪突然站出來說不打周敵而轉攻黔敵,給毛澤東帶來了遵義會議以來最大的危機。
當天中央政治局在鴨溪召開擴大會議,討論林彪提出的打鼓新場戰鬥。會議由張聞天主持。毛澤東認為紅軍兩天以後才能趕到打鼓新場,屆時滇軍將與那裡的黔軍會合,旁邊還有川軍和中央軍周渾元部的側擊,一打,又會碰硬。
但大多數人支援林彪的意見,主張打。
毛澤東只能苦口婆心地一再闡述不能打的理由,卻未能說服眾人。最後毛澤東也著急了,提出如果要打,他就辭去前敵總指揮的職務。未料想堅持打的人也針鋒相對:「少數服從多數,不幹就不幹。」
現場一表決,毛澤東當然是少數。於是會議透過了攻打打鼓新場的決定。毛澤東剛剛擔任了6天的前敵總指揮職務被撤銷,所遺空缺由彭德懷暫代。
這實在是個連張聞天也覺得尷尬的局面。作為中共中央負總責之人,6天前他剛剛提議毛澤東任前敵總指揮,6天後又不得不在自己主持的會議上認可了毛澤東的辭職。
遵義會議成果眼看將毀於一旦。
挽救局面的是周恩來,更是毛澤東自己。
天黑了,失去總指揮職務的毛澤東才理出一個辦法:找周恩來。周恩來仍然是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而這個「最後決心」還沒有下。
毛澤東是提著一盞馬燈來到周恩來住地的。周恩來後來回憶說,毛澤東要求攻打打鼓新場的命令晚一點兒發,再想一想。毛、週二人在屋裡作了一番討論。周恩來採納了毛澤東的意見,當晚21時即以軍委名義發電要部隊集中,以便尋求新的機動。第二天一早又開會討論,到底把大家說服了。
取消了打鼓新場戰鬥,毛澤東的前敵總指揮地位便自然恢復。
毛澤東後來常常說,真理往往在少數人手裡。這句話他有深刻的體會。井岡山「八月失敗」前,就是少數服從多數,舉手透過返回湘南,損失了二十九團。紅四軍「七大」上,也是少數服從多數,舉手錶決選掉了毛澤東的前委書記。遵義會議以後,又是舉手錶決,幾乎使其剛剛擔任的前敵總指揮職務被撤銷。
這回爭論後,為使軍事指揮真正機動靈活,不再出現會議討論行動方針、爭論不休以致舉手錶決局面,毛澤東向張聞天提議成立「三人軍事領導小組」,全權指揮軍事,成員為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
張聞天也覺得軍事指揮透過會議實施明顯不行,自己對打仗又不熟悉,便完全贊同。在3月12日的政治局會議上,「三人軍事領導小組」的提議被透過。
這便是與博古、李德、周恩來「老三人團」相對應的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新三人團」。團長是周恩來。
毛澤東從遵義會議後就成為「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到二渡赤水後前敵司令部總指揮、3月12日「新三人團」的實際負責者,用了將近兩個月時間,終於進入最高軍事決策機構並掌握了決策權。中共中央變換軍事領導的決策才最終完成。
3月13日20時「新三人團」發布第一個戰略方針《關於我野戰軍戰略方針的指示》。基本設想是在消滅黔軍的戰鬥中調動周渾元、吳奇偉縱隊,相機殲滅。
掌握了決策權的毛澤東,還是要打周渾元。
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