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電報和鐵路帶來的改變(第1/2 頁)
第680章 電報和鐵路帶來的改變
撫卹不是給亡者,而是給生者看的。
歷朝歷代平衡文武的問題,都是執政者需要思考的大問題。
如果過於強調文官的地位,會導致國家文弱而失去軍事上的競爭力,宋和後期的明廷就是最好的例子,所有人才都湧去讀書了,當兵反而成了恥辱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沒有人願意當兵了,軍隊也沒辦法召到人才了。
雖然從東南建立以來,蘇澤就一直在建立一支紀律好的軍隊,但是如今隨著東南的版圖擴張,同樣出現了重文的風氣。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明廷三百年來科舉,再加上之前歷史上重文教的風氣,不是這短短几年就能改變的。
而且當兵會有傷亡,家境好的子弟選擇做官而不是當兵,也是正常的選擇。
但這也不意味著蘇澤什麼都不能做,提高軍人的待遇,撫卹也是重要的一環。
撫卹是給生者看的,為國戰死的家庭得到榮譽,才會讓那些為國效力的將士不會寒心,而撫卹也是補償這些家庭的損失,就算是近現代國家,這類儀式都是國家重要的組成部分。
蘇澤明白,提高軍人的榮譽感,只靠著榮譽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若是這點榮譽都沒有了,就更沒辦法維持軍隊的戰鬥力了。
在和平時代,文官地位自然是逐步提高的,這是任何時代發展都必然的發展,這種趨勢都是無法避免的。
而且限制軍隊權力,阻止軍人干涉政治,也是任何時代正常政府都會做的事情。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在將軍人影響減弱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軍人的榮譽感和戰鬥力,這就是一件考驗政治智慧的事情了。
蘇澤也嘆息一聲,如今開疆拓土建功立業的機會還多,軍隊的影響力也大,靠著自己的威望和能力,自然能夠壓服住這些桀驁的軍隊將領。
但是以後呢?蘇澤將思緒收回來,目前的注意力放在了前線的戰局上。
雖然戰線還在拉鋸,但是明廷那邊明顯開始承受不住壓力了。
這時候也體現出鐵路和電報的力量了。
讓所有前線指揮官都沒想到的,鐵路和電報對戰爭的影響竟然這麼大,他們也不由的感慨大都督的高瞻遠矚。
沿著徐州沿線的鐵路,不僅僅可以運輸物資,也可以迅速的投放兵力,將士兵從一處陣地運送到另外一處陣地。
而電報的作用就更大了,沿著徐州設定的電報,可以迅速呼叫支援,而且比起烽火臺這種只能傳遞敵情的古代通訊裝置不同,電報的傳播是雙向的。
電報不僅僅可以向上級傳遞訊息,向上級呼叫支援,電報同時也能夠在各軍之間進行溝通,集中兵力進行各大規模的協同作戰。
電報讓相隔幾十裡乃至於幾百裡的軍隊,近乎於面對面一樣討論戰術,這大大改變了前線的局勢。
李成梁麾下的指揮官發現,東南這邊軍隊的軍容和士氣都要比自己這邊好上很多。
很快明廷這邊發現,東南這邊的軍隊是輪換的,士兵和預備隊的輪換,能夠讓士兵不用長期待在塹壕中,這對於士兵的精神面貌影響極大,明廷計程車兵長期在塹壕中駐守,日常和梅雨和泥濘鬥爭,早就讓他們身心俱疲。
除了輪換之外,在作戰上東南這邊的指揮官也更加敏銳。
一旦明廷出現兵力和火力的缺口,東南就能迅速集中兵力突破。
而明廷幾次攻打東南的陣地,如果不能集中大規模兵力拿下,只要拖延成拉鋸戰之後,東南附近軍隊就會迅速支援過去,甚至打成反包圍作戰。
所以進入梅雨季節以來,明廷這邊的軍隊十分的疲憊,而戰線雖然沒有大規模的潰散,小的陣地卻丟了很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