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對一年中周圍自然景色的變化似乎沒有太多的感動。
日本人顯然與我們不同,每到櫻花怒放在街道河岸,每當楓葉染紅漫山遍野,每當焰火的禮花開放在夜空,他們都會去那些季節氣息最濃的地方,用呼吸見證季節的更替,用全身心感受大自然擁抱。比如賞花,每到開花的季節,日本人就像老朋友來了一樣,不去看心裡就覺得該做的事情沒做;如果因為機會不好錯過花開時節,他們就會覺得今年挺遺憾。
日本人在生活中注重表現時令季節的風情,從衣食住到興趣愛好到人際交往,細心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們對自然四季的敏感和與風月花鳥的親近。各家門前哪怕是一塊巴掌大的地方,只要看得見泥土,住房的主人也會種上花草樹木,把繁茂豐沛的四季自然景觀細心地濃縮在視線以內的範圍。主婦們還喜歡在室內的一角放上一個小花器,裡面插上院子裡或花盆中剪來的一兩根綠枝或是配上一枝淡淡的小花,樸實的淡雅,毫不造作,房間裡面因此而有了一份自然的柔和與芬芳。
日本人見面的問候語和會話的開場白都是關於天氣好壞和表現肌膚感受氣溫的言詞,往往這個時候,我們的表達就顯得很貧乏,既是因為掌握的語言詞彙不多,也是因為我們的感受不如他們那麼生動、細膩。
日本人寫信的格式,在開頭都是一段關於季節的語句,如1月的“晚冬甚寒”,2月的“梅花含苞待放”,3月的“陽春彼岸”,4月的“野山新綠”,5月的“藤花暮春”,6月的“梅雨初夏”,7月的“蟬聲嚴暑”,8月的“殘暑新涼”,9月的“爽秋初雁”,10月的“紅葉###”,11月的“深秋夜寒”,12月的“師走歲晚”。在我們來看這些都是詩人的情趣,而日本人在小學時就學習感受冷暖和春夏秋冬的表現方法。他們在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培養了對季節的敏銳和善感,透過自然景色寄託感情成了一個十分平常的習慣。女人們寫信或寫留言條都會非常用心地選用和季節時令相配的信紙信封,就連貼的郵票都會用和季節協調的圖案,讓收信人在開啟信封之前,在閱讀信文的時候都能感受到季節的腳步聲,欣賞寫信人的情趣和品位。
日本人在飲食上特別在意“旬”的感覺,也就是食材的時令感。比如魚鮮類有春天的鰹,夏天的鰻,秋天的牡蠣,冬天的河豚;果菜類有春天的竹筍、草莓,夏天的玉米、茄子,秋天的柿子、紅薯和松菇,冬天的牛蒡和橘子。因為栽培技術和冷凍保管技術的發達,不分冬夏的食品使得超市的季節感已經淡漠,但是日本人還是習慣於“旬”的飲食習慣,主婦們還是會依照時令,讓餐桌上體現出季節的特色和風味。
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即使來日本這麼多年,我們還是很難像日本人那樣有意識地把季節的變化融合在生活中,在日本長大的孩子們卻會像日本人一樣重視每一個節氣應該吃的食品。到了“節分”,孩子們一邊撒著黃豆,一邊喊著“鬼出門,福進門”;如果柏葉糕不是男兒節那天買回家,他們會說吃的日子不對;到了夏天,他們會記住吃素面的次數,次數少了還覺得夏天的味道不足;月圓米團一定要拿到月光下吃;在12月30日,他們會在電視機前看“紅白歌會”,執著地等到新年的鐘聲敲過,吃完過年的蕎麥麵才覺得踏踏實實地從“去年”過到了“今年”。
日本民族把他們對大自然的敏感和依賴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也忠實地傳給了後代,甚至感化著我們這些外來文化的民族。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七夕節的祝願
7月7日,是日本的七夕節。據說七夕是公元700年左右從中國傳入日本的。七夕是牛郎織女見面的日子,這在日本也廣為人知。當時人們為了祈求神靈,鎮除天災,將各種紙條連起來供奉天神。戰後,人們為了從戰爭的災害中振作起來,許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