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給大明農業開的兩副藥(第2/3 頁)
子說道。
“姜先生,還是講中策吧。”朱高煦勸道。
姜星火也不磨嘰,乾脆說道。
“中策便是內外兩副藥。”
兩個人的“哦”還沒有發出來,姜星火從懷裡摸出兩張紙。
“給大明農業開的兩副藥,都在這兩張上呢,一名為《土化肥的五種簡易製法》,二名為《輪作套種的二十八種組合》。”
顯然,這都是姜星火事先寫好了的。
這兩張,第一個是他前世就知道的,農村娃唸了本碩博才算跨越階層,可父輩大生產時候就人手一本的東西,他小時候背的滾瓜爛熟,並沒有因為當了大學講師就忘記掉。
第二個,則是盛世饑民那一世,在獲得了銀錢後返鄉的路上買了幾本瞭解的。
“我大清”別的不說,統統都是腐朽落後的代名詞,但唯有一件事情,姜星火覺得做得還算當了一回人。
——推廣農書。
雖然這件事情的本質,也是為了讓老百姓能精耕細作最大限度地利用田地,混口飯吃不至於揭竿造反威脅統治。
但無論如何,還是有一定正面價值的。
那時候在大城市的市面上能買得到的農書約有一百多部,不同的地區,還有因地制宜專門討論一個小地區農業生產特點和技術,而由私人著作的小型農書。
譬如專論河北澤地農業的吳邦慶的《澤農要錄》,山西祁寯藻的《馬首農言》,陝西楊屾的《知本提綱》和《修齊直指》等,都是根據地區需要和特點寫成的,在當地有較大的生產指導意義。
而那些農書上,幾乎無一例外地記載瞭如何輪作套種。
輪作的意思就是幾種作物輪流種植,這可以是因為地域或種植時間不同而定,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在季節間或年間輪換種植不同的作物或複種組合的一種種植方式,也是用地養地相結合的一種措施。
套種是為了節約田地,提高陽光利用率而設計的一種種植方式,例如是在樹苗底下種花生或玉米地裡種豆角。
雖然輪作這件事,據說早在西漢就實行了休閒輪作,而在北魏《齊民要術》中有‘谷田必須歲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綠豆、小豆底為上,麻、黍、故麻次之,蕪菁、大豆為下’等記載,已指出了作物輪作的必要性,並記述了當時的輪作順序。
但確實是在清代得到了大規模普及的。
利用麥、豆等秋作物的輪作複種,繼而較廣泛地應用輪作套種技術,清代雍正朝以後,北方山東、河北、陝西等地較為普遍地實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如關中地區收穫冬小麥和豌豆、扁豆、菜籽等後,經過夏閒,秋季再種小麥,組成三年四熟耕作制。
南方多熟制耕作制度更為普遍,清代雍正朝以後,稻麥兩熟已成為江南地區的主要農作制。如江蘇蘇州‘終歲樹藝,一麥一稻’,安徽來安‘種則夏麥稻,歲本兩收’,部分地區如廣東、福建等地還形成了麥、稻、稻,或油菜、稻、麥的三熟制,複種指數大為提高。
多熟種植比單季稻增產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間,增產一半以上的地區則佔多數。
另外,在姜星火盛世饑民那一世,還在農書裡見識到了形式多樣的間作套種,如麥豆間作、糧菜間作、稻豆間作、稻肥套作、麥棉間作、桑菜套作等,據說陝西三原地區更創造出兩年十三熟的菜糧間套作技術,涉及的作物有菠菜、蘿蔔、蒜、藍、粟、麥等,可說是達到了北方旱地複種技術的高峰。
對於姜星火來說,這只是他穿越前和穿越後所積累的知識。
但是對於明初的農人來說,恐怕卻是要摸索無數年,才能透過最原始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規律,而這些探路者,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