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在路上(第2/2 頁)
或充軍打仗,導致人口銳減,十六歲即“大童漢”,就得娶妻生子傳宗接代。
再加上多年來不是倭寇橫行,草寇作亂就是那大明朝廷與緬甸東旭王朝連年交戰,給西南邊疆百姓生活造成極大損害,使得眾多鄉村人口凋零,老無所養,女多太愁嫁,只能依附權貴為賤婢過活。
“州府、縣衙?客說笑了吧?”布丁老漢忽然面露慚愧道:“府對府二百五,塹對塹一百念!老漢我從小就生活在這大山裡,只在孩童時聽說附近百八十里外有一軍屯叫做‘馴象衛’,其他一概不知了。”
“馴象衛?好!敢問老丈,此衛所在哪個方位?”————“這個……在西面,隔一條江,還有……”
“噢?多謝老丈!你是好人,行善積德定有福報。小可告辭。”催木匠立刻明白了自己目前所在。
這“馴象衛”其實是明朝在“廣南西路”由“都指揮使司”所轄十衛之一,乃洪武十八年即西元1385年所設立。當時,朱元璋剛奪得天下建立明朝,對“廣南西路”麓川土司的象陣有忌憚,特設“馴象衛”。
“馴象衛”首設於“思明府”即後世“寧明縣”之“鳳凰山”。在洪武二十年即西元1387年沿江遷至“南寧府”。洪武二十二年,此衛所再由“南寧府”沿江而下遷至“橫州”即後世之“橫縣”,駐地為橫縣橫州鎮。
具體便是橫州鎮的迎宣門至四官嶺一帶。當時, 明朝的“馴象衛”初期有官兵2萬餘人,以“南通侯”為“馴象衛”最高軍事長官,捕象馴象,訓練象軍,專門對抗嶺南反叛勢力以及入侵雲南省的緬甸。
“馴象衛”統左、右、中、前、後5個“千戶所”有官90員,明面上有旗軍5600名,實際有20146名。
在宣德年間即西元1426年—西元1435年之後,“馴象衛”官兵銳減,至萬曆年間僅存旗軍368名,哨長20名,兵163名,民款113名而已,畢竟嶺南的各種反叛都被鎮壓,緬甸入侵雲南省也被遏制。
“馴象衛”兵餉從“橫州倉米”支給,另再取自屯田所得。是故,衛所軍士以三分守城,七分屯種。
崔木匠此時正化作一道遁光往“馴象衛”方向飛去,打算先借助朝廷衛所之力量來重新評估剿倭。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贊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