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陳吊眼(第1/3 頁)
福建路,漳州城外。
一支民間抗元軍隊正走在泥濘的道路上。士卒、家屬混合在一起,人數之多足有數萬之眾,顯得浩浩蕩蕩。
隊伍中一面面紅色大旗隨風飄蕩著,上書大字:“宋”、“陳”。
這是一支由一群農夫、漁民和獵人組成的抗元軍隊。
隊伍中男女老少都有,他們衣衫襤褸,隊形散漫,行走艱難,看起來更像是一群逃亡的難民。
為首的是一員20多歲的青年將領。
在經歷了一場大敗之後,只見他臉色嚴峻,眼神之中略帶著迷茫。
此時的青年將領正帶著人馬準備從元軍手中重新奪回漳州城。
隊伍走了整整一天,青年將領看到天色已晚,便找到一處山坡,準備結營紮寨。
這名年輕的將領就是他們的首領陳釣眼,一名陳大舉,又稱陳吊眼。乃宋末福建路漳州雲霄縣南山保牛坑村人。
此人,為人剛烈,膽大豪氣。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入侵,陳吊眼與其族姐陳姑娘帶領青壯誓師抗元。協助宋末名臣文天祥、張世傑等共同抗擊入侵之敵,轉戰於閩南、閩中一帶,也曾痛擊過元軍。
南宋滅亡後這支隊伍仍堅持抗元,忽必烈至元十九年(1282年)被元將高興俘虜,後殺害於漳州。
(高興,人名。)
南宋風雨飄搖之際,許多宋人紛紛投降元朝。
比如臭名昭著的留夢炎之輩,身為南宋左丞相,看到宋朝大勢已去,便託病辭官。後來更是以南宋“丞相”的名義號召大批南宋文人、士族投降元朝。
而那些原本就毫無骨氣可言的牆頭草們見狀後競相投敵,畢竟有了這位大名鼎鼎的投敵故相在前面擋著,歷史的罵名怎麼也輪不到他們的頭上。
在文天祥被俘之後,這些投降的南宋故臣曾上書忽必烈,希望能留下文天祥一命。
忽必烈本人也顧忌文天祥的名望,一時間猶豫不決。
就在這個時候,狗賊留夢炎又蹦噠出來說了一句:“天祥出,復為號召江南義士抗元,吾輩將置於何地?”
至此,留夢炎的一句話徹底將文天祥打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此賊便是害死文天祥的第一兇手。
有道是自古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留夢炎之輩忘記了“忠孝仁義”,忘記了“忠臣不事二主”,為了榮華富貴跪迎新主,甘為走狗。
反觀陳吊眼這支農民軍,他們大字“不識”一個,但他們一日宋人,終生宋人。即便到了崖山之敗,南宋滅亡,陳吊眼依然堅持抗爭,直到生命的最後。
正是這樣一批又一批無名英雄,他們構成了華夏的脊樑,他們是真正的英雄,他們才是真正的國士。
……
吳希奭率領三千宋軍疾行在潮州通往漳州的路上。
此時的吳希奭正接受文天祥的命令,前去支援陳吊眼。
“報,將軍,陳吊眼所部在漳州西南60裡外安營紮寨,意圖攻打漳州。”一名斥候拍馬而至,跳下馬單膝跪地道。
“再探!”吳希奭說道。
“得令!”斥候換了一匹馬,絕塵而去。
“杜將軍,元軍勢大,加上漳州城牆高大。陳吊眼軍民疲睏絕不是元軍對手。我等必須在明日午時之前追上陳吊眼部,否則大事壞矣。”吳希奭對著杜滸說道。
“將軍所言極是,即便我部與陳吊眼會合,也難以攻下漳州。我等必須加快速度。”杜滸說道。
“傳令,全軍加速前進!”吳希奭大吼道。
“將軍有令,全軍加速前進!”傳令兵急忙傳達軍令。
“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