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年前光景(第1/4 頁)
李幼白腦子裡裝著各式各樣瑣碎的籌謀以及對未來的思考,坐在馬車裡,聽著木輪滾過青石街巷轆轆作響,輾轉停在某家裁縫鋪前。
她收起思緒緩步下了馬車,李幼白仰頭打量左右片刻,彼時的布行生意都普遍不錯,進出選料的主顧不少。
當然,此類就屬於當代的經濟問題了,李幼白向來是不懂做這些東西的,不過畢竟她和林婉卿相熟,平日裡接觸時聽過不少資訊,耳濡目染,仔細去想便又能看清一點表面現象。
許多年前,韓國還是韓國,商道不通,使得東方布行世家難以進入韓國布行市場,林家大房也就是林婉卿夫婿昏迷在床,除開那段時間生意上有明顯虧損,等到林婉卿掌控林家後又轉虧為盈。
她有著最為厲害的三板斧,第一斧劈向百姓,專做"三更布",這種粗棉混麻的料子耐穿耐磨,染成靛藍、鴉青、土黃三色,市價壓得比米鋪糙米還賤。
她讓織工在布邊織出"林"字暗紋,鄉野婦人趕集時都念叨"林家布,三更織,雞鳴賣,銅錢落袋聽得響"。
三年光景,順安城郊外二十里桑田全改種了林家籤死契的吉貝棉。
第二斧劈向貴人錢袋,等“青蚨布”,內行人起的諢名,鋪滿市井,她拿江南運來的次等蠶絲混進精棉,織出“軟煙羅”。
這料子看著像雲錦,上手卻輕三分,專供小戶小姐裁春衫,有同行嗤笑"假鳳凰毛",偏她讓繡娘在襟口縫暗袋,能藏胭脂盒,硬是在閨閣裡殺出血路。
最後一斧子最為厲害,喚作“無字綾”。林婉卿把官窯燒壞的瓷器碾成粉,混著茜草汁染出霞色,布面不繡花鳥,單用七種針腳顯暗紋。
不少官員女眷妾室冬日裡穿去賞梅,日光下顯出"歲歲安"三字,驚得全城繡莊連夜更改織機,等別家仿出浮紋,她又把字換成當季花神,逼得富家女每季都得裁新衣。
賬房先生說她這是:“踩著布匹登天梯”,林婉卿則回應:“梯子得兩頭搭穩,底下萬千織娘梭子不停,上頭金線銀針才縫得住。”
這話傳到布政使耳朵裡,轉頭把官營織染局的歲貢分了三成給林家,輕而就易舉拿了布行皇商——自然,這後話都是別人傳出來的,真實與否李幼白並不知曉。
然而卻能讓她更清晰的感覺到,這廣闊的天下間,手段厲害的人數不勝數,每個人都有血有肉,她穿行其中,看似融入進去,當她這麼想的時候更能證明她才是那個不合時宜的局外人。
裁縫鋪裡多數都是用林家的料子款式,一條街下去全是同樣店鋪,不同的是價格,競爭激烈得很,李幼白剛進去,女掌櫃見到她身上的官袍立馬將腰桿彎了下去。
“官爺是要定做還是現買,我們這什麼款式都有,最近又來了新料子都是外洋貨色,新得很”女掌櫃絮絮叨叨說個不停。
李幼白在店裡看了一陣,果真瞧見幾套完全不屬於中原風格的衣物。
酷似近現代的連衣裙,區別於分成兩套制式,保留著一些中原的繁文縟節,看起來也還不錯,只不過此類服飾估計在中原內地很難流通出來。
畢竟此時中原還未被西方文化入侵,哪有姑娘家會穿這種衣物,也就只有沿海古城的女子才有可能見到。
“我就想買兩套江湖女子合適的袍子,要簡單些,尺碼上大概與我是差不太多的。”李幼白嘴上說著,她雙眼還留在那些外洋裙裝上,有種時代的割裂感在她心頭升起。
此時的她有種期待,眼看著時代逐步向現代文明邁進,自己站在歷史的長河邊,似乎也是一種很新奇的體驗。
女掌櫃上下打量李幼白,細眼瞧了,後知後覺來人不凡,看著這身官袍心中暗自揣測,此人莫不是那煉丹師的榜首李白,腰肢纖細白粉無瑕,小臉蛋當真要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