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僑置州郡及土斷、屯田制(第1/2 頁)
“嘩啦啦……”
夏雨連日不綴,內侍少監、皇城使華福子正在文華殿前值守等候,見階下兩人離開長廊趕來,渾身被雨水打溼,忙帶著小內侍們打傘從殿門前迎了下來。
“兩位閣老今日沒有帶傘應該早早吩咐奴婢才是,這溼漉漉的萬一染了風寒將來陛下怪罪我們侍候不周可就不好了。”
“華少監嚴重了,這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出府時還只是陰雲密佈,到了大司馬門外都沒有落雨點,進了文華門就是傾盆大雨。”
“閣老說的是,也是我二人心存僥倖,原本家中僕役帶了紙傘,老夫嫌累贅硬是沒帶,這不著了老天爺的道”
來者正是首輔裴卿、次輔郗儉,大約是國事繁重,作為柄國之臣的裴卿操勞過度,他已鬚髮已白。
內侍們為二老打上傘披上厚外套,隨即引領著去了側殿更衣,內侍們手腳麻利,不到一炷香時辰便將二老送到了內閣值房。
此時,內閣諸臣早已到位,今日議的是撤出各地僑立州郡縣,改易白籍,併入黃冊等議題,事項繁多,免不了又是一日與會了。
寧國立國以來已有十年,建朝亦有六年,期間大興屯田之策,後又在全國州郡推行施行,為了清查土地田畝增加度田的國策,至今收效甚果。
但各地僑立州郡和戶籍民冊之紊亂程度是內閣、三司、戶部諸臣遠遠未能料到的!
“元帝太興三年以琅邪國過江人僑立懷德縣於建康,是蓋此種制度之濫觴也。”三司使郭裳曾任建康朝廷御史臺侍御史,對於晉朝濫置僑郡僑縣以至於南人北人戶籍紊亂,稅賦難分當年他便有過諫言。
僑州郡縣並非東晉所獨有,溯源追本,至遲在東漢安帝永初以前,就有僑郡僑縣的設定;而流風餘韻,魏晉多有沿襲,至於胡人入主中原後的僑州郡縣就更多了。
永嘉南渡以來,為了安置大量從北方南渡而來的流民和士族們,東晉朝廷和當軸士族們在南方各州郡境內大量設定僑州僑郡及僑縣。
例如:
史載元帝司馬睿時,琅邪人隨元帝過江者一千餘戶,元帝在太興三年(公元320年),僑立懷德縣於建康,以安置這些琅邪僑民。
成帝鹹康元年(公元335年),又在徐州江乘縣境內僑立琅邪郡,為了和北方的琅邪郡區別起見,稱為南琅邪郡。北方的琅邪郡有臨沂縣(琅邪王氏所在的本郡),於是南琅邪郡領邑下也僑立臨沂縣。
可以說有晉一朝,自元始,明、成、康、穆、哀、廢、簡文、孝威、溫侯歷朝都有在江左設定僑置州郡縣的記錄,但多以郡縣為多,設定僑置州郡地則大多以徐、揚二州為多。
“戶籍方面,僑民也與普通民戶或土著居民有所不同,普通民戶或土著居民的戶籍是用黃紙製成的黃籍,而多數僑人的戶籍是用白紙製成的白籍。可是晉世黃白籍紊亂,各級官署早就失去了戶籍記錄,最早一份還是哀帝年間的,根本不可考。”郗儉拿著手中的一份白色的僑民戶籍。
僑民白籍在內容上的一大特點是“許其挾注本郡”,即允許在戶籍上註明本人的原籍,又注籍白籍者減免正常賦役。
值得注意的是,與諸多僑州郡縣由無實土向有實土的轉變相同步,多數僑流人口也由注籍白籍、減免正常賦役向改籍黃籍、承擔正常賦役轉變,完成這種轉變者,則是土斷政策的實行。換言之,正是土斷,使得僑流人口喪失了特殊身份與優待權利。
據上陳述,東晉僑州郡縣可謂“地理參差,事難該辨”,僑流人口也是“去來紛擾,無暫止息”,總結就是記載紊亂,完全沒有可以參考的價值。
僑民人口需要寧朝對全國百姓戶口重新普查之後才能得出結論。
可是一個度田策都施行三年才卓有成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