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雍正帝年號之文字。書中尚有《功臣不可為論》一文,乃年羹堯青海建功之後而作,針對輿論中功臣不能自處而遭屠戮的觀點,加以駁斥,旨在責備人主,為功臣鳴不平。文章分析人主殺功臣的原因在於對功臣疑之,畏之,怒之,恕之。勸臣子不要做功臣,警告君主不要殺戮功臣。次年,年羹堯案發,在查抄年羹堯杭州住宅時發現了《西征隨筆》一書。胤禛是憎恨汪景祺議論譏諷殺功臣事,但又不便發作。
“我要是你就不殺他!”我淡淡的開口,胤禛和老十三他們都楞楞的看著我:“殺了他他就清史留名了!”胤禛低頭和十三他們若有所思,我繼續說道:“如今西北的戰勢平定,該賞將士,那些個兵士常年與家人分離。他們也是功臣。”
第 104 章
見胤禛的臉色緩和了一些,繼續說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烏鳶之卵不毀,而後鳳凰集;誹謗之罪不誅,而後良言進。歷朝歷代的教訓還少嗎?”堵住百姓的嘴,比堵住河流還要危險。要讓人民說話,統治者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不讓老百姓發牢騷,以言定罪,大興“莫談國事”,用堵的辦法來牽制思想,結果只會適得其反。秦朝“焚書坑儒”,人們在恐怖氣氛下惴惴其慄,英才喪盡,統治質量下降;宋朝的“莫須有”罪名,忠良掃蕩殆盡,兩朝盡受外辱之苦;明初大興文字獄,朱元璋身後一片淒涼,皇太孫繼位,國無柱石,致使燕王朱棣發動靖難,奪了江山。
“老十七,我今兒說個對子你對對!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 將來怎樣!”
“嫂子,你就說謎底吧!”老十七求饒道。
“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量也無妨!”胤禛抬頭直直的看著我,我笑了笑:
“皇上是天下的父母,子女多是惹父母操心的,在父母操不完的心中,子女才漸漸長大。”開啟那《西征隨筆》:“皇上,我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出證據讓他死一萬次,可是百姓呢,又會怎麼說皇上您呢,皇上,魏徵和唐太宗的恩怨不深嗎?唐太宗如果當年不讓魏徵開口,還有這大唐盛世嗎?嘴長在別人身上,愛怎麼說就隨他們去,皇上但求不愧於心,不愧於社稷,皇上的功過,自有歷史評說!”話鋒一轉:“但是也不可由著這些人詆譭你!”
“嫂子說的是真的?”
“臭小子,我也心疼你四哥好不好,前面那些話,是我作為妃子對君王的勸柬,現在要說的是我的主意,我覺得既然他們要在功臣這兩個字上做文章,咱們就把它做大了,讓他們偷雞不成噬把米。”我自信的說道。
“作大?”胤禛不解。
“你想想那些當兵有幾等,一種是抱效國家的,一種是服兵役的,還有就是家裡太窮,當兵有軍餉可以養活家裡。他們在軍隊呆了幾年,西北一呆五六年很多人早已過了婚配,或者沒錢婚配,但是老百姓的想法不一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既然這些人是功臣;君王替他們擇婚,當然咱們後宮不是有很多大齡的女子,本身對她們就是不公平的,她們到了出宮的年紀很難再覓良人,給這二者相親,然後再舉行集體婚禮,由君王主持,一來成就了你皇上的名譽,二來顯出君王的體恤百姓,也順便收了很多人心,三嗎也減少了宮中的開支,這是其一,其二若是由老十四和你一起主婚那不僅可以破了他們造謠說你皇位不正的謠言,而且也證明你和老十四並不象外界的傳言,而是兄弟情深,就破了他們說你們兄弟兩不合逼死太后的傳聞。其三,費用的問題不用操心,我自有辦法讓那些商人自己爭的掏錢。完了!”
第 105 章
功臣,皇位不正,兄弟不合,逼死太后這些正是糾結胤禛已久的問題,雖然朝臣們不說,並不代表胤禛不知道,這也是他心裡的不無言語的痛。既然他們不肯放手,就別怪我不客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