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5 頁)
,剩下的已不足為慮,基本上可以傳檄而定。
“殿下為何不帶龍騎兵?”祖約跟在司馬遹後邊悄聲問道,“這樣是不是不太安全?這六千人可是僅僅只進行過一個月訓練的新兵?萬一遇到……”
此次出征司馬遹只帶了李特兄弟四人,至於祖逖、司馬雅全都被太子留下來看守大營,最後還是祖逖不放心,讓自家兄弟祖約跟隨保護太子。
“莫擔心,眼下胡族叛軍主力已被擊潰,剩餘兵力大部分集中在安定郡,至於我們要去的地方,基本上沒有什麼大規模胡人叛軍,我們也就是走走過場而已。”
司馬遹沒有帶祖逖他們出征,也是出於平衡方面的考慮,祖逖跟隨他最早,立的功勞也最大,現在更是他麾下第一大將。如果每次出征都帶著祖逖,將來肯定會出現功高震主、封無可封的局面出現,這對司馬遹、祖逖二人來說都不是好事情。
因此從現在開始司馬遹就必須培養軍中另一批勢力,以防止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而李特兄弟正好符合司馬遹的要求,於是趁此機會帶他們出來歷練一番,順便立些功勞。
太子率領的大軍走之前沒有去招呼梁王,而是直接從好畤大營出發,渡過涇水直插北地郡。也許是百密一疏,也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總之司馬遹明明知道氐族人主要集中在武都、陰平、安定諸郡,仍然聽從梁王的調遣前往匈奴人、羌人聚集地——北地郡。
渡過涇水之後,大軍將要穿過一個名叫截薛山的地方,此地山高、險峻,然而山勢雖高卻易攀登。從二臺山峰起以五條主要山樑向東北方向延伸,形成以東北坡為主的扇形地貌;五峰為五條山樑的最高點,峰的南坡陡峭,勢如刀劈斧砍。
華夏人文史祖軒轅皇帝曾在此鑄鼎,據《史記》記載:黃帝鑄鼎荊山(截薛山)之陽,鼎成馭龍昇天。後世唐朝時這裡曾設立鼎州,立有“黃帝鑄鼎處”石碑,幾千年來這裡的人都以此為榮耀。
司馬遹騎著馬走到截薛山下,下令大軍在山腳下安營紮寨,他準備在此次祭奠一下軒轅黃帝,主要是為了對這些新兵實施思想教育,其核心就是向眾人灌輸“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一個國家”的觀念。
“殿下難道這裡就是軒轅黃帝鑄鼎的地方?”李特看著四周光禿禿的石頭,有些不敢相信的問道。
“當然,走,我們上去祭拜一下軒轅黃帝!”司馬遹徒步上前,登頂截薛山南眺,涇渭分明,關中平原盡收眼底。
司馬遹讓人將事先準備的牲畜、香爐放在地上,望著四周起伏的山巒,感慨道:“我華夏自軒轅黃帝傳下文明之後,一直飽受野蠻民族的威脅。尤其是漢朝時期,匈奴人整整威脅了一百多年,直到現在他們還在威脅著我華夏的北方。”
“將來一旦有機會,孤無論如何都要徹底解決北方問題,孤希望從我大晉之後,北方再無胡族!”
這邊司馬遹忙著出征,那邊梁王也在調集大軍準備對氐族叛軍發動最後一擊,原野之上,晉軍行進,劉淵父子所率匈奴騎兵在前,孟觀的中軍在後,旗幡招展鼓號連天。可是卻不曾有人注意到,走到半路,五千匈奴人突然脫離大部隊,悄悄朝著東北方向疾馳而去。
第六十三章 北地郡(2)
截薛山下,一面繡著“大鼎”旗出現了,隨著這面旗幟出現,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投向了旗幟下的司馬遹。
司馬遹頭戴銀白色精鋼打製的鎖子護項頭盔,正頂上是一縷紅纓頭盔,左邊帽沿上插著一根彩色的羽毛。裡面套了一件精鋼連環甲,外面是一套魚鱗明光甲,上半身一套下面三面一直罩到膝蓋處,腰間左右各掛著兩把橫刀,左邊刀稍長右邊刀稍短,左邊馬鞍上還掛著另外一把橫刀和一把強弓右邊卻是兩個箭筒。
在司馬遹的最外面還披了一件外套。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