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更為很重要的是,莎士比亞從未上大學,也沒有在宮廷中受過教育。他父親是個農村集鎮上的手套商販。莎士比亞怎麼可能寫出表現英國宮廷的宏偉鉅作!
那麼,究竟是誰在幕後操控著一切呢?這人為什麼不原意用自己的真名發表這些偉大的作品呢?此外,這些作品最開始時是以什麼形式公之於眾的呢?其中還有什麼鮮為人知的故事嗎?為什麼莎翁作品要在莎士比亞死後7年也就是1623年才集結成冊發表出來?為什麼弗朗西斯·培根也要在1623年同時發表一本書,專門教導讀者如何使用密碼寫作?這兩者間有什麼必然關聯嗎?
培根像
更為重要的是:莎士比亞死後,以他名義發表的一些劇作為什麼比最早版本的小冊子足足多了上千行文字?為什麼應該大寫的地方沒有大寫,時間狀語前為什麼總有字母以大寫的形式出現?等等。
最後,要告訴讀者的是,1623年發表的莎士比亞劇作集是以《第一對開本》名義出版發行。這第一本莎士比亞劇作集當時只在世界上發行了兩百多本,而要真正瞭解並研究莎士比亞,這一版本的劇作集應該是最受到推薦的。只是它現在已經價值連城,國人恐怕只能看看副本或是什麼「贗品」,一飽眼福罷了。
伊莉莎白一世像
《莎士比亞密碼》出版後,首先在京城引起轟動。各大媒體與網站紛紛刊登此書出版訊息。畢竟,國人的第一外語是英語,大家都普遍認為莎士比亞就代表著英語語言的巔峰,高山仰止,不可逾越。但《莎士比亞密碼》呈現給讀者的,顯然完全是顛覆性的內容和結論:這位站在聖壇上的人物,沒受過什麼教育,更不可能寫出那些幾乎與《聖經》一樣對人類有深遠影響的戲劇。
也有媒體專門為此採訪了莎士比亞研究專家。
有些研究專家,在談及《莎士比亞密碼》一書出版時,竟然忘記了孔子的訓誡「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竟不假思索地爭辯說,莎士比亞是個「自學成才的典範」,這種話顯得簡單幼稚,用中國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的某個特定時間段的詞彙,去形容16世紀的莎士比亞,有些太過草率,也很不負責任。
此外,不仔細研究便說「『培根說』已經破產過時」,也令人感到不安。《紐約時報》直到2004年的8月還刊登文章大加討論的事情,怎麼才過不到3年,就變成「破產過時」了呢?顯然,情緒化的語言並不能使人折服,將可能多的事實研究作為依據,包容正反兩方面的觀點,才更顯專家學者的大家風範,我想,這也正是眾多讀者想閱讀《莎士比亞密碼》的真正目的。
在此,我們不如重溫曾國藩經常引用的一句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至於培根為什麼要用密碼寫作,還是請讀者自己翻閱此書,找尋答案為妙。
《莎士比亞密碼》已由北京同心出版社重金引進,2007年1月1日出版
定價:25元。
《莎士比亞密碼》譯序(1)
張放
《莎士比亞密碼》於2007年1月1日由北京同心出版社出版。出版後,立即在京城引起關注,各大媒體紛紛發訊息。有專家學者對此書所披露內容,表示不能贊同,以莎士比亞是「自學成才的典範」為由,認定此書不足為信,但更多人則認為,讀者又多了一種探索真相的選擇,這沒有什麼不好。也因此引出一個重要話題:究竟專家學者能不能代表眾多讀者決定什麼是事實真相?作為出版人和譯者,我有些自己的想法,並專門為此書建個部落格,旨在希望引起更多人關注與討論。現首先將譯序放在此。
2005年到2006年,應該算是「密碼」年。2006年,以《達文西密碼》電影在全球上映而達至巔峰。那麼,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