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2/3 頁)
圃、田間的花叢,蜜蜂採集到花粉後,必須經過自己的加工製作,才能造出香甜可口的蜂蜜。人的認識也一樣,原料只能透過感官從外界獲得,但這還不等於已經獲得真正的知識,人還必須透過自己的大腦,把這些從外界獲得的材料,「加以改變和消化而儲存在理智中」,這樣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識。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培根十分重視科學實驗對認識的作用。這和培根不僅是一位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有關。他認為,實驗和經驗不同,經驗是自然形成的,而實驗則是由人控制的。人透過科學實驗,往往能夠得到從經驗得不到的知識,「自然的奧秘在技術幹預之下,比在自然活動時更容易表露出來」。從這裡可以看出,培根雖是一個經驗論者,但並不以透過感性經驗獲得的知識為滿足,而是強調必須透過科學實驗這種能夠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活動,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知識。培根雖然沒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社會實踐的概念,他的哲學總體上也沒有超出機械唯物主義的水平,但從他強調科學實驗的重要作用來看,他比起不少舊唯物主義的哲學家要高明。
培根的認識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認為要認識自然,就要破除人的心智方面的種種障礙,實現理智的解放。在他看來人的認識錯誤來源於兩個方面,即既來自感覺,也來自心智,心智方面的錯誤對人的認識影響更大。他說:「心智遠不能同一面清明光潔的鏡子的性質相比,在這鏡面上事物的光線能按其真實的入射角而反射;不,它毋寧是一面受到蠱惑的鏡子,如果不解除其魔障,恢復其原狀,則充滿迷信和欺詐。」來自心智方面的魔障,培根指出有四種即:種族幻象、洞穴幻象、市場幻象和劇場幻象。種族幻象是指人類共同易犯的錯誤;洞穴幻象是指有人把自己想像出來的理論到處亂套,強使客觀事物符合他的思想;市場幻象是指不恰當地運用概念、術語所導致的錯誤,特別是當客觀事物已經發生變化,而原來使用的概念、術語來不及作相應的變化,同它所要說明的事物之間發生了脫節,就更容易犯這種錯誤;劇場幻象是指因盲目信仰傳統的哲學所犯的錯誤,在這裡,培根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在歐洲哲學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柏拉圖、亞裡士多德的哲學。培根關於四種幻象的理論是從中世紀著名的唯名論哲學家羅吉爾·培根那裡繼承下來的,羅吉爾認為認識的障礙有四種:1、沒有力量和長處的權威;2、繼承性和習慣勢力;3、不學無術者的偏見;4、在聰明的假面具下掩蓋的無知。當然,弗蘭西斯·培根的觀點比起羅吉爾關於四種認識障礙的分析又進了一步,而且更加具體,更加細緻。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