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任命,破敵,二合一(第2/5 頁)
士卒蹣跚著入營。
門內最近的一個長戟方陣,立馬在軍官的帶領下出營,前往碼頭準備登船,進行今日份的魔鬼搖船訓練。
所處位置的前方,另一個方陣隨之後移替補空位,繼續操練的同時,作為下一批的登船名額。
營內,
營外,
搬料、造船、訓練、出海……
一切的一切,各司其職,有條不紊。
而在大營的帥帳中,同樣密立著一個個將領。
數量足有近百人,幾乎擠滿了整個軍帳。
雷豹、田洪和張繡等一些郡城主將,位列最後方。
中間是一名名鎮北老兵提拔的新兵主將。
前方,則是司徒嘯、慕容武、司馬烈等七位鎮北騎兵主將。
每一名主將,麾下兵卒都是萬人之數,這是鎮北軍以及大乾的軍職標配。
重新換上唐猊鎧甲和百花戰袍的呂布,猶如鶴立雞群般位於眾將之前。
最前面,是諸葛亮和賈詡這兩位軍師。
如此站位,其實就已經說明了相互之間的地位高低。
上方帥位,
秦侯爺正看著手裡的軍報。
準確說,是一份兩位軍師遞交上來的全軍兵員匯總明細。
數量最少也是最精銳的,是呂布的鐵浮屠騎兵,戰後剩餘本有六千多,秦侯爺又用積分兌換了幾千,補充至1萬建制。
另有近一萬八的先登死士,同樣補充滿2萬,暫由秦侯爺直隸,外加一千人的陷陣營親衛。
位於第二戰力階梯,自然是七位鎮北主將統領的鎮北鐵騎,和林蒼擎一戰,損失較少,其後透過選拔,補滿了缺失,保留滿員7萬人。
然後就是郡兵,也是最多的,除了中山郡和常山郡,剩餘兩州15個郡城加一起,有足足48萬人之巨。
這主要得益於兩州位於大乾以北,北邊又有蠻族這個大乾百年死敵,故而每個郡城都擁有數萬不等的兵卒。
像東西南三面,由於外夷早被打殘,各大郡城內的郡兵就要少很多,幾乎都是幾千規模,多的也就上萬。
最後是新兵,經過這一兩個月的招募,維持在40萬。
此外,還有東平水師1萬人。
全數加起來,整個鎮北軍已有兵馬99萬餘。
這段時日,諸葛亮和賈詡在秦侯爺的授意下,重新調整了各郡城的佈防力量。
冀州首府上黨郡,作為糧倉重地,調派了5萬新兵駐守。
鎮北城是老家,還要防備殘存的少許北蠻,一樣駐守5萬新兵。
其餘16座郡城,每城統一5000郡兵,總計8萬。
也就是說,
目前投入戰鬥的,總計81萬人,40萬郡兵,30萬新兵,7萬鎮北鐵騎,2萬先登死士,1萬鐵浮屠和1萬東平水師士卒。
其中40萬郡兵,分散佈置在冀州和兗州境內的黃河沿岸一帶。
一邊協助在河岸建造的戰船。
一邊提防對岸的朝廷大軍有可能的強渡偷襲。
剩下的41萬,全部匯聚在黃河出海口的這座大營,與對面女帝所在的軍營對峙。
大致翻看了下,
秦侯爺把軍報隨手扔在面前的帥案上。
今日召集包括黃河沿岸在內的所有將領,主要為了統一一下權利。
兵馬的增多,意味著將軍的增多,總共幾十人。
裡面有很多,秦侯爺甚至都叫不出名字,也根本無法一一記住,太過繁雜。
而且釋出命令逐一傳遞,很容易致使延緩和混亂。
所以,這就需要權力的進一步集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