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獵手(第3/4 頁)
這款模組的特點非常適合短時間、高強度的競技場比賽。
拿到新裝備後,張志豪閱讀手冊並儘可能熟悉新技術。他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決定將其安裝在哪裡,以及為機甲新增多少個容器。
“至少好的一點是,就像模組化裝甲一樣,用完後的容器可以彈射出去。”
張志豪慷慨地在噴射器艙內新增了四個備用容器。雖然對於一對一的比賽來說這個數量有些過剩,但駕駛員總可以在賽前調整配置,或在比賽開始時丟棄這些容器。
他著手將噴射器和容器安裝到機甲背部。這樣安裝雖會打破機甲平衡,但能保持其完整的活動範圍。不過,張志豪覺得這個新增物有些麻煩,就像給運動員背了個揹包,無論包裡裝的東西有多輕,都會影響其最佳表現。
“等等,粒子噴射器其實沒那麼複雜。我為什麼非要固定安裝呢?”
沒有任何東西阻止他圍繞模組臨時搭建一個外部外殼。該元件耗電少,只需要一根資料線與機甲處理器進行通訊。
利用設計工具,張志豪迅速構建了一個支架,用來固定發射器和四個額外容器。然後他又新增了幾處固定裝置,將支架連線到攜帶這一裝置的機甲背部。
接著,他回頭修改尚未完成的機甲,使其背部適應這些固定裝置。設計能讓機甲從背後安裝和拆卸東西的插槽有些棘手,但得益於“八角籠”手臂出色的活動範圍,這一設計變得可行。實際上,為了完善這個設計,張志豪花了一整天的時間進行微調。
完成所有工作後,張志豪滿意地看著自己的作品。變體的能力得到了增強,且並未犧牲機動性。如果機甲正在追捕敵人,可以提前啟動粒子噴射器,一旦完成任務即可從背部分離。將其藏在角落後,機甲就可以盡情作戰。如果能在戰鬥中倖存下來,還可以返回重新安裝粒子噴射器。
“唯一的問題是,如果機甲遭到背後襲擊。”
為了容納這種安裝系統,張志豪不得不在背部裝甲上開幾個孔洞。雖然不大,但根據損傷型別和口徑,這些縫隙給敵方狙擊手提供了一個機會,有可能一擊癱瘓改造過的“八角籠”。
萬事皆有取捨。張志豪選擇這條道路是因為它符合他所設計變體的獵手特性。“那就讓這款機甲更出彩一些吧。”
正如張志豪在幾乎所有機甲上都整合了節日雲霧發生器,這款新的“八角籠”也不例外。他在粒子噴射器支架上加裝了一個高容量版本的模組,並將其色彩配置設定為炫目的混合色,同時他也新增了常規的白色、灰色或黑色預設設定,以便駕駛員根據個人喜好進行選擇。
張志豪程式設計讓雲霧生成器與粒子噴射器發射載荷的同時啟動,彩色迷霧和干擾粒子混合在一起,在區域性區域創造出既能抑制感測器又具有迷惑性的彩虹薄霧。當然,機甲通常擁有備用感測器模式來應對這種情況,但這不失為一種迫使敵人切換模式的心理戰術。他還微調了“八角籠”的觀察模式,使其在啟用粒子噴射器時自動切換。
“嗯,‘八角籠’的感測器也並不出色。”
空中散佈干擾物的主要問題在於,它會對包括“八角籠”在內的所有機體一視同仁地造成影響。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張志豪無法找到好的解決辦法來緩解這個問題。配備高效能感測器不僅會消耗比他期望更多的能源,而且還會像黑暗中的燈塔一樣暴露機甲的位置。
“這就得看駕駛員如何充分利用裝備了,我在這方面幫不上更多忙。”
為了妥善容納背部的支架,張志豪再次最佳化了機甲的裝甲方案。裝配上長矛和短刀後,這款機甲看上去比基礎型號更加兇猛。他又花了兩天時間精修其角度和完善平衡性,確保無論是否攜帶支架,機甲都不會過分前傾或後仰。經過最後拋光打磨,這款變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