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4/4 頁)
增長方面的績效而忽視政府在社會服務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績效。評價政府績效總離不開一定的標準,在改革開放以前,各種各樣的政治指標成為評價政府績效的主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政府工作重心的轉移,對政府績效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自然也會發生變化,經濟指標成為評價政府績效的主要指標。問題不在這裡,而在有些地方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把經濟指標當成了唯一指標,而經濟指標也是不全面的,換成了單純的GDP指標,有關社會服務、公共管理的其他指標則沒有引起夠的重視,從而產生了所謂的“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以上幾點表現的實質在於政府在管理上過分地“重物輕人”,沒有看到政府促進物質財富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政府強化經濟職能,促進物質財富的增長,當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物質財富增長了,政府卻不能提供良好的社會服務和公共管理,人民群眾的需要也不可能得到更好滿足,至少很難實現現有物質條件下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行政管理面臨的十大挑戰(2)
這種“重物輕人”的行政管理與全球化時代各國正在走向趨同的“以人為本”的行政倫理是不相吻合的,因而面對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必將受到嚴峻的挑戰。
對“全能行政”的挑戰
中國傳統行政管理的特徵之二是“全能行政”。所謂“全能行政”,從一般意義上而言,就是認為政府是一種“全能”政府,即有能力全面地對社會和個人行使權力並負有全面責任的政府。也就是說,政府對社會和個人事務什麼都會管、都應該管,也能管好。從實質上而言,這種“全能行政”是一種“無限行政”,這裡的“無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假定政府具有無限的管理能力,也就是全面管理社會的能力。我們知道,從理論上講,任何具體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這是因為他或她總要受到其所處的時代及環境條件的限制。然而,人類作為不斷發展的認識和實踐主體而言,它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與改造能力則可能是無限的。全能行政的主張者們正是把這種理論上假定的人類的最終認識與實踐能力當成了政府現實所具有的能力,並在行政管理實踐中予以推行,從而使政府管了很多不該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這就出現了所謂行政權力資源配置過剩的問題。
第二,從政府具有無限的管理能力出發,致使政府的行政權力無限制地深入社會和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使作為公共權力的行政權力侵犯私*利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按照現代政治學理論的基本原理,行政權力作為一種公共權力,主要是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然而,在我國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特別是在計劃經濟時代,行政權力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改革開放以來,經過20多年的法制建設,雖然目前我國已經承認私人領域的存在,並承諾保護個*利,但由於行政權力慣性的作用,在目前我國社會生活中還常常會發生行政權力侵犯私*利的事例。
第三,在理論上假定政府是一個具有無限責任的政府,認為政府應該為社會、為個人負有全面責任。但事實上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政府不可能具有無限的能力,因而要為社會和個人承擔無限的責任也是做不到的。同時,由於政府對社會是否負責、應該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