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3 頁)
無奈之下,朱棣只好派人強行押解方孝孺上殿,但是方孝孺穿著一身斬衰(古代喪服按生者和死者關係,分為五等,斬衰最重),一進來就大哭不已。朱棣即命錦衣衛強行撕去方孝孺的喪服,換上朝服。
朱棣強壓怒火,親自勸解方孝孺,破例為他設座,並起身勸慰道:&ldo;先生不要難過了!朕本來是要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的。&rdo;
方孝孺立即反問道:&ldo;成王在哪裡?&rdo;
朱棣說:&ldo;他自焚死了。&rdo;
方孝孺再問道:&ldo;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當皇帝?&rdo;
朱棣說:&ldo;國家要依賴年長的君主來治理。&rdo;
方孝孺進一步逼問道:&ldo;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rdo;
朱棣無法回答,只好搪塞道:&ldo;這是朕的家事,先生不必過多操勞。&rdo;遂暗示左右,強行將筆塞給方孝孺,命道:&ldo;詔天下草,非先生不可。&rdo;
方孝孺接過筆,奮筆疾書&ldo;燕賊篡位&rdo;四個字,投筆於地,放聲大哭,且哭且說:&ldo;死即死,詔不可草。&rdo;
方孝孺憤然回答道:&ldo;便十族奈何!&rdo;罵叱聲越來越大。
朱棣大怒,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開,從嘴角一直割到耳朵。方孝孺滿臉是血,仍然痛罵不絕。
朱棣厲聲道:&ldo;豈能讓你如此痛快地死,當滅你十族!&rdo;
於是,朱棣一面命人繼續將方孝孺關押獄中,一面搜捕其親戚家屬等人,以及他的學生,算作十族,押解至京,當著方孝孺的面,一個一個殺戮。每殺一個追問一聲,是否迴心轉意。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服於朱棣的淫威。當弟弟方孝友被押到時,方孝孺看著因受自己牽累而行將就戮的弟弟,不覺淚如雨下。方孝友從容吟詩一首,寬慰方孝孺:阿哥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
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方孝孺也作絕命詞一首: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方孝孺被押到南京城聚寶門外磔死,遇難時年僅四十八歲。明代歷史地理學家王士性曾評價道:&ldo;自古節義之盛無過此一時者。&rdo;清代學者齊周華也認為:&ldo;靖難受禍慘烈者,亦莫若孝孺。無論知與不知,無不義而悲之。&rdo;老南京相傳明宮午朝門內丹墀上的血跡石,即為方孝孺頸血所濺而成,雨後看血跡石,血色鮮紅欲滴,嗅之似猶有血腥味!
方孝孺的妻子和兩個兒子上吊自殺,兩個女兒年未及笄,一齊投秦淮河自盡,受他牽連被殺的有八百七十三人,入獄和充軍流放者達數千,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一斑。
歷來株連也不過是滅三族,誅九族已經很恐怖,燕王還要滅十族,其野蠻、殘暴由此可見。以至於清初史家谷應泰這樣嘆道:&ldo;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強漢之律,不過五宗……世謂天道好還,而人命至重,遂可滅絕至此乎!&rdo;
讀書種子
故事自然得從頭說起。方孝孺(1357-1402),生於浙江台州寧海,父親方克勤任寧海縣學訓導(即縣學校的老師)。方孝孺自幼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善作詩作文,人奇其才,被稱為&ldo;小韓子&rdo;。洪武四年(1371),方克勤出任山東濟寧知府,於是方孝孺隨父北上濟寧。
方孝孺拜著名學者宋濂為師,宋濂為明代開國元勛,是江南第一大儒,以&ldo;仁政&rdo;為理想,主張恢復古代的禮樂,以德治國,反對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