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海平方案(第2/2 頁)
以白銀為主。
有學者統計,從北宋滅亡到隆慶開海這將近4個半世紀裡中國的金屬通貨,實際上都是依賴北宋的銅錢。16世紀前明代規範銅錢的流通總量約為3600-5400萬枚,只相當於北宋的12%-21%。在外部白銀流入中國前,明代白銀流通量大概在5000萬兩左右,這個數量只有宋代的三分之一。
官方貨幣無法解決民間貿易的迫切需求,一場貨幣緊縮的危機在此背景下開始醞釀。
首先反應在明代商品、勞務、糧食的價格上。以糧價為例,明代直到16世紀上半葉的米價都一直停留在宋代初期的水準(平均約為0.46兩/石),與宋代物價高峰時期(宋峰值時期平均達1.4-2.4兩/石)相差巨大,宋代物價高峰時期的米價,以白銀計高出明代約3-4倍,若以銅錢計(明初大體為250-500文/石,宋代高峰值為3600文/石-15242文/石),則高達9-40倍。
明初物價的低廉直接導致勞務工資的低廉。例如官僚和士兵的薪俸,明代與宋代相差竟達15倍(宋約為3000文一月,明代為200文左右)。
即使如此,朝廷還發不出薪俸,只得發放胡椒相抵。由於胡椒一直是朝廷壟斷經營,剛開始還挺保值,其後由於數量多,且集中(官僚發薪日)上市,導致胡椒價格不斷走低。
市場的不完全發育與各地經濟的脆弱性直接導致了16世紀前“明代空窗期”的出現。
西方情況也是如此,在未打通海上貿易線,發現新大陸前,西方的金銀不斷流入中間商阿拉伯人的口袋,導致貨幣短缺,同樣出現了貨幣緊縮。
陳述完史料,邱海平提出觀點:“依據這些史料看出,目前這個世界還缺少一套完整的金融框架,我覺得國家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以建立武力為保障的金融霸主地位,因此國家往後的發展方向有三個,向北控制大明人力與市場,向東控制美洲白銀,向西控制非洲黃金。如果能達成此目標,那我們將無懼任何人的挑戰!”
石金聽完邱海平洋洋得意的講述,心中暗歎不虧是周總的嫡系,與周總選擇在西澳作為起點不謀而合,而且更加野心勃勃。
石金提議道:“你的觀點不錯,我覺得應再拉其他組一些人共同制定一個方案,提交給管理所。”
邱海平喜道:“我也有這個想法,不過還需兩位大佬牽線搭橋。”
陶先章笑道:“我們也不居功,這個方案就叫’海平方案‘吧,如果管理所透過,副署記得加上我們的名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