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第2/2 頁)
分之一,全國大學只有千分之三。這些人舉行示威,為工人爭權利,為斯科茨博羅市黑人冤獄籌款,在戲院四周勸阻觀眾看赫斯特報閥的新聞紀錄片,一時甚囂塵上,可是這跟幾年以後,另一些大學生生吞金魚,弄得遍登各報首頁,性質相去無幾。看見小小的孤立事件就當是普遍現象,這是美國人的通病。三十年代有些大學生舉行過馬拉松跳舞比賽,留下個照片,1970年有一家全國性廣告行把它登出,加上一個俏皮的問題,&ldo;你們當年如此,為什麼對於今天的青年又要說三道四呢?&rdo;他們以為三十年代參加馬拉松舞會的人是想出鳳頭,事實恰好相反:他們跳個不休,不辭勞苦,不過是手頭太緊,想贏得一筆獎金救救急而已。
這些大學生是所謂&ldo;走投無路的一代&rdo;,多數隻想學到一些能賺錢的本領。青年人受大蕭條的打擊最為沉重,1935年正月,靠救濟過活的還有幾百萬十六歲至二十四歲的青年。有個大學校長對四年級生說,&ldo;今年6月得到學位的十五萬大學生,將要走到社會上去,可是人家不要他們。&rdo;《幸福》月刊在二十五所大學舉行過民意測驗,結論是大學生都希望有個安定的長期的工作,藉以安身立命。他們在唱一支滿腹牢騷的歌:
『我為大學唱讚歌,
碩士博士街頭多,
學問越來越高深,
肚子也越來越餓!』
這是開玩笑,可是意味辛酸。百分之八十的大學生家長都交不起學費,大學生要熬到畢業,就得苦戰四年。上課期間每週做工四十小時,放假期間每週做工八十四小時,這種情況不是沒有的。有人在杜肯大學做過調查,不少學生在汽車加油站當服務員,在殯儀館當助理員,在鐵路當火車司爐,在鋼廠當雜工,在石廠刻墓碑,有個學生在校內和附近的匹茲堡市竟然幹過二十七種不同的工作。在密執安大學,阿瑟&iddot;密勒【後來成為著名戲劇家,著有《推銷員之死》等劇本。‐‐譯者】做廚房雜工掙飯錢,又為全國青年總署餵小白鼠,每月工資十五元,他就靠這過活。在明尼蘇達大學,休伯特&iddot;漢弗萊買不起教科書,只好從大學圖書館借用。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