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1/2 頁)
「陛下等不及了,所以才會這樣。」
周凌開口,字字珠璣。
他站在國家的角度,來思考皇帝的想法,同時又從府試進京這個角度來推測府試之題。
可以說,這個觀點合情合理。
許清宵點頭,認可週凌所說的每一句話。
姜不愧是老的辣,思路清晰。
「興國之策,是備題,自上位陛下七徵邊關,國庫空虛,百業待興,安國雖重要,但興國依舊重要,這一點你們也要注意。」
周凌說道,興國是他的備選,按照順序來說,自然比不過安國重要,如今皇帝需要的是安定國家,若不安定怎可能興盛起來?
許清宵望著興國,這段時間他也熟讀了許多史書,尤其是關於近代的史書。
大魏王朝建國七百四十三年,太祖開國,連出三代武帝,連年征伐,奠基大魏之威,外伐內攻,管你仙道魔道,王道之下統統臣服。
而後又連出五代文帝,治理國家,安國興商,使得經濟飛快發展,也正是因為五代文帝的誕生,導致大魏王朝武將被壓,文官突出。
崇文抑武的下場,永遠是不好的,邊關屢屢造次,五代文帝皆以寬仁之法,意圖同化,可惜狼是餵不熟的。
邊關侵入,鬧出『靖城之恥』,北方蠻夷差一點打到京都來,若不是大魏王朝底蘊雄厚,再者加上蠻族屠城,引起神人共憤,各方宗門也紛紛援手,只怕當真要殺入京都。
而隨著靖城之恥一年後,大魏王朝第八位皇帝,建康帝駕崩,迎來第九位皇帝,也是一位充滿著奇蹟的皇帝。
因為這位皇帝是庶出,並非是皇后所生,反而是一名姬妾所生。
理論上根本當不成皇帝,可就是因為靖城之恥,建康帝明白大魏需要一位武帝了,天下百姓也知道,大魏需要一位武帝,文武百官也清楚大魏需要一位武帝。
所以這位庶出的皇子,奇蹟般的繼承了皇位,國號武元。
以武字為國號,就足以彰顯他的氣魄。
接下來五十年,武元帝確確實實撐起了大魏骨氣,御駕親徵七次,北伐了七次,殺了不知多少蠻族,鐵血手段,被譽為馬上的皇帝。
然而可惜的是,因長年累月征伐,不知受了多少傷,而且離開朝堂許久,第七次北伐大敗而歸後,變得疑神疑鬼。
再者大魏王朝七次北伐,骨氣是有了,可錢沒了,國庫空虛,稅收年年上漲,以致於民不聊生。
最直接的就是官員俸祿,衙役月俸一兩銀子,是除了大魏開國以來最低俸祿。
也就在一年前,武元帝駕崩,留下一個巨大的爛攤子撒手走了。
武帝前半生可謂是豐功偉績,七次北伐是何等熱血?又是何等氣魄?
但後半生讓人惋惜,忠奸不分,疑心四起,亂殺無辜,剛愎自用,最終諡號武伐。
有北伐之意,也有兇惡之意,總而言之,事後事,後人評。
而武元帝還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沒有子嗣,準確點來說是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
本以為朝廷重臣會從其他藩王哪裡,或者是從皇室中挑選一位繼承皇位。
可令天下人沒有想到的是,年剛過二十四歲的武元帝獨女,登基稱帝。
引來天下紛紛。
而周凌以【興國】備選的原因就是在於,武元帝七次北伐,打空了國庫。
所以很有可能會以這個為題。
對應最近看的史書,許清宵明白周凌為何以這個為備題。
隨後,周凌指著後面三題道。
「藩王,邊關,妖魔,這三題出現的機率不會很大,但也有可能會出現。」
「自武元帝登基,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