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1/2 頁)
出的成就是建造了古都吳哥的第二大寺廟‐‐貝雍,座落在吳哥殿的中央。
在閻那跋摩七世國王登基時,佛教已經取代了印度教,成為高棉統治者的宗教。是
作為佛教寺院而修建的。大約在同一時期,許多早期印度教寺廟也轉變成了佛教聖堂因
為這個緣故,古都吳哥的雕刻和塑像既反映了印度教的特色,又反映了佛教的特色,例
如,吳哥寺的系列大型牆雕描繪了印度教神話中的一個片斷‐‐守護神毗瑟正在攪拌宇
宙&ldo;銀河&rdo;來製造地球,正如一個人在攪拌牛奶製作奶油一樣。但是,這個100年後修
建的寺廟,卻用了佛教畫像來進行裝飾。
建造古都吳哥的宮殿和寺廟的費用,加上連綿不斷對抗來自東、北、西面敵對國家
的軍事入侵的開支,高棉帝國的實力遭到了大大削弱,使這個帝國進入了衰退期,1431
年,在該國西面的泰王國,佔領了高棉西部各省,包括古都吳哥。高棉人逃離吳哥,帶
著大部分財寶,來到150英里之外的百囊奔(即金邊),建立了新首都(直到今天仍是
柬埔寨的首都)。作為戰勝者的泰國人在吳哥進行了大肆搶劫,掠走了所有貴重物品,
然後離開了吳哥。
歲月流逝,大雨傾盆,古都吳哥的雕刻塑像早已面目全非;鳥兒播撒的種子,在屋
頂和院牆上生根發芽,古都吳哥漸漸變得衰老,漸漸被世人遺忘。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亨利來了!他喚醒了人們對古都吳哥的記憶和關注。法國人
成了這座古城的守護者,他們清除熱帶雨林植物的纏繞,準確定位了這座古城;他們發
現古都吳哥比亨利所想像的規模要大得多。
吳哥遺址佔地124平方英里。在遺址區,有歷史遺蹟數百個。包括小型的神壇和大
型的寺廟和宮殿。多數建築的設計都基於一種象徵,那就是對高棉人有著巨大影響的壇
場‐‐曼荼羅。
曼荼羅既具印度教特色,又具佛教特色,常出現在亞洲壁掛或聖畫中,它是宇宙的
象徵,反映了宇宙的本質,即信仰宇宙的整體組合形式,世間有數百種不同的曼荼羅,
但所有曼荼羅都代表著神聖的山水。在這山水之中央,通常有一個方形廣場,有4道大
門或出入口;在廣場正中是佛像‐‐另一個造物主的神位,即神聖的兒這座山就是&ldo;梅
魯&rdo;,不論是印度教信徒還是佛教信徒都認為這神聖的地方就是地球的中心。
像印度或亞洲其他地區的許多寺廟一樣,古都吳哥的高棉神聖建築物都是以三維曼
荼羅形式建造的。它們被包圍在一個方形庭院中,有4道大門或出入口,在每一座寺廟
中心,有一個最高。最神聖的地方,那就是象徵神話中的聖山,和高棉人在人間所擁有
權力的聖塔。高棉人相信,把寺廟和宮殿建成曼荼羅形式,就能使他們在帝國和神權之
間建立起一種聯絡。
吳哥古都是高棉帝國的心臟;吳哥的心臟又是稱為吳哥殿的,一個面積為6平方英
裡的、有牆包圍起來的帝國宮殿城。在吳哥殿的中心,閻那跋摩七世建造了這座稱為貝
雍的寺廟。
貝雍是一組廊院式建築。緻密的石質建築向上逐漸變細、形成尖頂。1928年,一位
法國文物保護家把它比作&ldo;人用手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