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3/5 頁)
郭東和他們幾人,到了實驗車間,郭東作為現場最不懂液晶技術的人,他就問其他幾人:“液晶是怎麼控制開關的,它又是怎麼顯示電路圖形的?”
“液晶是早在1888年由奧地利植物學家萊尼茲發現的一種在常溫下介於固態和液態之間的一種化合物質,由於當時並沒有這類物質的稱呼,因此他就取名液晶,就是液態固體的意思。
後來,直到1968年,美國rca公司的沙諾夫研發中心的工程師,發現液晶受電壓的影響而改變其排列順序,他們利用這一現象而發明了第一塊液晶屏。
至於怎麼顯示圖形,則是把液晶置於平行的玻璃面板溝槽中,這樣的玻璃面板有兩塊,前後兩排溝槽是呈九十度垂直的,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個的單元格,也就是畫素點。在兩排溝槽的中間,是呈網狀的透明電極。
我們把橫向排列的溝槽通電,那麼這條溝槽中的液晶它們就會沿溝槽有順序地排列,這時背景光源就可以透過它們。但是還有一層縱向排列的液晶它們沒通電,因此它們是呈混亂排列的,光線還是通不過。如果這時,我們給縱向排列的某一條溝槽通電,那麼縱向排列和橫向排列相交的一個點,這裡光線就可以真正透過了,許多個這樣的亮點就構成了圖形。
當然真正的液晶技術不會這麼簡單,但我們現在就只要這麼簡單的技術就可以了。複雜了反而不好,會影響影象精度。”說到液晶就是王波的菜,因此他小小的向郭東科普了一番。
“原來是這樣!這下我明白了。”郭東邊說邊點頭,好像已經完全明白了的樣子。
只要使用第一代液晶技術當然很簡單,況且他們需要的比第一代技術更簡單,因此沒有什麼難度。他們唯一要解決的是溝槽的精度,使畫素點更細密。
不過相對於擁有奈米級加工工藝技術的長勝精工來說,就太簡單了。因為溝槽再怎麼精密,也只有u米級,這是液晶化合物分子的大小所決定的。
當第一塊液晶屏試製出來,在瞭解了技術細節之後,郭東就感嘆說:“看來這項技術的缺點也很明顯,它只能達到u米級精度,我們算是白忙活了。”
“也不能這麼說,其實日常生活中,低階別的晶片用的是最多的,比如普通的小家電所用的晶片以及普通的工控晶片。我們能減少低階別晶片的工序也是了不得的進步。”這時,權威專家洪濤就站出來給大家打氣了。
“唉!好吧!我們先試試吧!還不知道能不能代替鐳射刻蝕呢?”郭東又發感慨了,真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
要試很簡單,因為不是矽晶圓因此無須無氧環境,只要一間暗室就可以了。暗室也不是真的暗,黃光還是可以的。
他們實驗了一下,情況還好,只要掩模板與液晶屏隔得足夠近,大概幾奈米的樣子,光的漫散現象還是不嚴重。也就是說用液晶屏代替鐳射蝕刻掩模板獲得了成功,雖然只能用在低製程晶片技術上,但是因為圖形轉移快捷,可以說是非常有用的一項技術了。
接下來就是真正研製光刻機了。由於一些技術難點郭東他們還是長勝精工技術部的時候就早已解決了,因此他們直接進入了設計環節。
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效率和減少氬氣用量,郭東要技術員將工作臺裡面的活動機構的最大行程設定為5毫米。也就是說從最上面的鐳射到最下面的基片面只有5毫米,這個5毫米中間還有一個有缺口的托架,托架是放掩模板的平臺,它只能上下移動。而那個缺口就是為微型機械臂輸送掩模板用的。
掩模板至少得有一毫米厚,托架也至少得有二毫米厚,加上微型機械臂佔去了一點點厚度,也就是說在輸送掩模板的過程中,與上面的鐳射頭和下面的基片上下相差不到一毫米了,玩的就是這麼精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