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注:因有同學反映,看不懂鍾伯說的土粵語,故在這章以後將他說的話改為普通話,但大家記住他是講粵語的就行了)”
劉邦連連點頭道:“鍾伯可真理解我啊!我媽是肯定反對我幹這一行的,我爸雖然支援我,但他也只敢暗地裡支援,靠他是辦不成事的。但我現在只是自己一個人,想做什麼事都做不了啊!”
………【第六章 煮酒論英雄(下)】………
“其實這也算不了什麼,只要你有決心去做,總能成功的。很多成功的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奮鬥。”
這道理劉邦自然懂得,其實他轉彎抹角地說什麼自己一人忙不過來的意思就是想請鍾伯出山幫忙,可鍾伯人老成精,就是不肯上他的這個當,很圓滑地拐過去了。劉邦雖感到有些挫敗,卻不死心,又換過另一種話題,道:“鍾伯,你是過來人,能不能我分析一下這個農貿市場裡的人和事?我想確定到底有沒有投資的價值。”
“呵呵……”鍾伯笑道,“能想到這些,說明你很有生意頭腦,我沒有看錯人。”他很享受似的喝了一大口酒後,繼續道,“我在這市場幾十年了,再也沒有比我更熟悉,更瞭解它的人。首先跟你講講這市場豬肉檔吧——裡面共有六個攤位,其中1號檔是一對年輕的越南夫婦,他們是去年才從中越邊境的一個小山村裡過來的,男的據說在村裡也是個殺豬的,對殺豬這一行很有些經驗,但農村與城市畢竟不同,農村是挑豬肉到人家的門口,大喊一聲‘豬肉’,人家便出來買的,很少存在東挑西挑,討價還價的問題,但在城市就不同了,固定在一個攤位擺的,一個人的口才和魅力就顯得尤其重要,試想,如果一個賣肉的,她(他)連怎麼跟顧客打交道都不懂,也不知道怎麼留住顧客,怎麼賣得了肉?怕是別人賣兩三頭一天的,她(他)連半頭都賣不了。這扯得有些遠了,再回到那對夫婦,他們從去年到這市場賣肉以來,一般都是一天半頭豬的,那是因為女的口才不好,不怎麼會做生意,而男的雖很勤奮,可他也是屬於比較內向的那種,拉客的能力很一般。所以他們每天只能賣半邊豬,是屬於那種只能勉強溫飽,不至於虧本捱餓型的。”
“那2號攤呢?”劉邦雖也偶爾聽父母說過一些市場裡的瑣事,卻是很不全面的,何況他母親刻意對他幾兄弟封鎖這種用她的話來說就是“很沒出息的事”。現在突然聽到有人對這市場那麼深刻的分析,怎麼不讓他感到新鮮和驚奇呢!他急不可待地想知道,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2號攤?來,吃菜,喝點酒。別隻顧著說話了。”鍾伯故意賣了個關子,卻頻頻勸劉邦吃菜、喝酒。
兩杯下肚之後,劉邦已經有些醉意,可他實在太想知道鍾伯對2號攤的分析了,所以他一個勁地催鍾伯道:“快點告訴我2號攤是個什麼樣的人吧?我已經喝很多了。”
“呵呵,年輕人就是沉不住氣。其實2號攤是一對兄弟,在這市場賣肉已經有些年頭了,由於大哥非常有人緣,所以在這市場也很吃得開,多的時候一天能賣三頭豬呢!算是這個市場的豬肉大戶了。不過他們也有很大的缺點,據說他們的利潤分配很不公平,絕大多數都歸大哥所有,他大哥的理由是,他已經成家了,且有四個孩子要養,花銷非常大。弟弟沒有成家,有了錢只會拿去亂花……這樣一來,弟弟未免心生不滿,開始時表現得還不是很明顯,可越到後來,弟弟就越是不滿,因為他的年紀漸漸大了,也需要一些錢來準備自己將來的生活,可大哥還是像以前一樣對他,矛盾於是升級加劇,最後竟發展到公開爭吵的地步。這樣一來,他們這一攤的豬肉自然沒有以前團結的時候賣得多了,他們的很多客人都被別人拉走。至於3號攤,則是你父母的攤位,就不用我多說了吧?”說完這些後,鍾伯很愜意地呷了一口酒,笑咪咪地看著劉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