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氏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太宗遂賜號“媚娘”。後結識李治。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傳送長安感業寺削髮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後,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借祭祀之名來到感業寺,兩人一見面涕泗橫流。宮中皇后王氏端莊矜持,不特意討好李治,已被冷落多年,受寵的是蕭淑妃,為李治生有一二兩女,因此,蕭淑妃稱霸**。與王皇后不和,且蕭淑妃的兒子被封為雍王,按唐慣例,皇后的長子為太子,剩下的若干個兒子才有一個有可能封為雍王。蕭淑妃的兒子受封,是不是意味著蕭淑妃將由二品妃子升為一品,成為皇后?王皇后為保住自己的位子,特意授讓皇上接武氏進宮,以免二人飽嘗相思之苦。皇后這一關透過了。武氏便順利進入宮內。王皇后原本認為武氏原是先帝的妾,而且身份低微,皇帝不會給她任何名分,接進宮內是讓她打擊蕭淑妃,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可正是這樣,她卻給自己築造了一個太大的墳墓,成為武則天上升之路的第一批犧牲品。兩三年後武氏入官,晉封為“昭儀”。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宮的鬥爭中穩操勝券,並日促高宗立己為後。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后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后王氏,立則天為皇后的打算向褚遂良、長孫無忌等忠貞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後,且太宗崩時,曾言“佳兒佳婦”,不應廢王皇后。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以及李義府、等一些朝中挺武派的支援。後武則天親自殺死自己的女兒,嫁禍王皇后,迫使高宗終於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后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后,冊立皇后後,武則天將王皇后、蕭淑妃手腳砍斷,將其放入酒缸中,稱其為醉骨。狠狠罵道:“看你倆還能不能翻身”這樣蕭淑妃和王皇后這兩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血腥的結束了。逼高宗逼死自己的親舅舅長孫無忌。
則天登上皇后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裡,她廣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敵,貶尚書右僕射諸遂良,使其鬱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無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結束。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風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託武后協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后。豈知機事不密,“謀洩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后更為警覺。
武則天,長子李弘因病去世,次子李賢被流放(後殺害),三子被廢,四子待武則天登基後,改名武輪。
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后逐漸從幕後走向前臺,竟與高宗同臨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后號天后,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后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后”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準備,採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