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5 頁)
��硐趾玫悖���槿庖宰使睦�穡�
難啊。大亂之後,民心思定,必須安息下常年征伐的呼嘯之聲,偃武修文,推行仁政,講究禮教,大力發展生產力。發展是第一要義,老魏雖然不可能把它寫成社論標題,透過電視、報紙、電臺等新聞媒體向大眾宣播,但他可以在太宗耳邊時時灌輸這種政略思想。
唐太宗初即位,新班子剛組建,他曾經與班子成員談到教化問題。李世民不無憂慮地說,今承大亂之後,恐斯民未易化也。他擔心隊伍不好帶。
老魏搖頭,NO,NO,NO!不是這樣子的。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譬猶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也。站久了的人就想躺下來,常年臥床的就想站起來,這道理不深奧。聽完後,皇上深深折服。
不識趣而且也有點嫉妒心理的封德彝,忙著上來反對,“三代以還,人漸狡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豈能之而不欲邪!魏徵書生,未識時務,若信其虛論,必敗國家。”
老封還算客氣,沒說魏徵是腐儒,只說是書生。但,書生什麼意思?表面上是譏笑老魏頭巾氣太重,拘泥於典籍而不識時務,實質上想透過此論調將老魏同志冉冉升起的威望及時控制住,起碼不能讓他老是反對著皇上,還屢屢受表揚。這風頭出得也太大了。
魏徵侃侃以對:“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黃帝徵蚩尤,顓頊誅九黎,湯放桀,武王伐紂,皆能身致太平,豈非承大亂之後邪!若謂古人淳樸,漸至狡猾,則至於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辯論賽只進行了一個回合,裁判李世民就舉起了老魏的右臂,宣佈了獲勝方,“上卒從徵言。”
這場略顯倉促的辯論其實有著深遠的影響,對老魏來說。自此之後,朝廷對策時,只要他出來發言,那基本上就是拿出了最後結論,就像宣佈飯局結束的那個人,具有決斷性。
起碼,再沒有人敢從能力上來故意貶低老魏了。事實上,老封死後若干年,李世民同學還常常拿出他,來反證魏徵的眼光前瞻和審視睿智。這也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如果是蝸牛,就不要和螞蟻比上樹的速度,除了精神可嘉,基本純屬給自己製造永久的笑話。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雖然沒有琅琅的讀書聲,但偌大的朝堂彷彿成了一間教書育人的課堂。好提問、肯鑽研的班長李世民,與悔人不倦的優秀園丁老魏,常常即興展開問答,營造出一派良好的學習氛圍。
學生對老師待之以禮,老師對學生奉之以忠,除了歐洲的亞歷山大大帝之與亞里士多德,整個世界史中還不曾見過這麼好一對老師與學生。
學生問:人主怎麼做是明,怎樣做是暗?
老師答: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論據還是他用之不竭的歷史案例。
學生虛心總結:善。
學生說:人言天子至尊,無所畏憚。朕則不然,上畏皇天之監臨,下憚群臣之瞻仰,兢兢業業,猶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老師勉勵:此誠致治之要,願陛下慎終如始。
腳下的地在走,嘴邊的諫在流(4)
學生問:我讀我表弟散文集《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他也知道歌頌堯舜對反對桀紂,可我那表弟怎麼一到行動上就反過來了?
老師教導: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學生虛心總結: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
就在這一問一答間,魏老師致君堯舜的思想,從李同學巨手下變為力量,源源不斷地給復興中的大唐提供發展和壯大的力量。大唐王朝得以推行仁政,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