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黑水之鎮(第1/2 頁)
上個世紀,這是一個偏僻小鎮。
唯一方便的就是,與別國接壤,或者說與鄰省接壤,所以,去往城外務工的人才方便離開。
大多數人為了生計背井離鄉,才十幾歲的年紀便外出務工。
最艱難的時候,曾經在河裡抓過別人家養的鴨子,換了二百多塊錢,和自己的兄弟跑到泰國菜館吃一大盤頂飽的米飯。
那個年代偷東西也可恥,但是主人可能也是看他們半大小子,剛出來務工也不容易,也就沒有追究他們的行為,甚至就當沒有發生過。
而檢查外來人口的時候,男孩子們就會躲到樹上逃避檢查。
因為那個年代手電,電還是稀缺的,所以,可以憑藉天黑的優勢逃過一劫。
而女孩子們則是負責窩到山上,等到探風的人示意安全了才會又回到工廠。
從前的教育並不好開展,進工廠或許是父母想到的,也是唯一的能讓她們吃飽穿暖又有錢花的方式了。
所以即使是看見了一雙鞋,三塊錢,這也只是一個奢侈的夢。不過,好心的哥哥會滿足妹妹的要求。姐姐也會把廠裡發的衣服,改小了做給妹妹穿,讓她一年四季好歹衣服不愁。
那個年代,人情往來,純粹的利益物質交換,是最動人也是最牢靠的人際關係。
靠著互相打點,還有互相贈予,讓一代又一代人熬過了寒冬。
而他們之所以怕會被抓到,就是沒有外來戶口,或者暫居證。
而以前哪怕是走在路上都是有人查的。如果心虛了,或者遇到上邊檢查,那麼抓到一個就要關到局子裡坐十天。
不想坐,就花一百塊錢贖出來。
所以,那時候又沒錢,就只能想辦法躲避。
而這樣最艱難的時候,除了幾個一起外出的老鄉,他們也沒有可以依靠的人。
家貧走他鄉。如果有父母還好,沒有父母了他們更是無依無靠,在哪兒都可以紮根。
只要這裡能滿足他吃飽穿暖有地方住的願望,就可以當成家了。
之所以取消了這樣的制度,是源自於一個事件的發生。
那時候管的很嚴,沒有居住證,不管你是哪的人,都沒有管人的人權力大。
那時候政府有心要把這邊的經濟提上來,遣派了幾個有能力的人下來配合工作。
當時還有一個大學生。
可是管理人口的人看見了,一問他什麼都沒有,人家還據理力爭,一不小心就打死了。而打死了以後才發現是政府那邊的,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大家也聽不懂。
所以最後才發現這是個烏龍。從那以後,就設立了制度,凡是政府撥下來的,一律歸政府管,不歸人口管理的管。
不然開玩笑,安排多少個大學生都會被搞死,國家培養出來一個容易嗎?
而這時人們也才知道,知識確實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正是從發生了這件事開始,管理制度才沒有那麼嚴,但凡是中國公民國籍,有合法的權益的人,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辦理居住證了。
有效地防止了過激事件的發生。
但是再怎麼偏僻和落後,戰爭來臨了也不能倖免。
長寧等地方打得最狠,其次就是一些南方地區,以及一些重要的戰略基地。
最狠的時候,河裡都漂浮著屍體,腐爛的味道、血紅的河流,浸透在江河裡久久都不能散去。
而這樣的情況,即使是在改革開放以後,水質依然沒有恢復到戰前的水平。
政府仍然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的力氣去淨化水質,以保證達到居民用水的第一第二梯度標準。
怎麼說呢?不打仗過不上正常人的日子,一打仗又脾臟俱損,元氣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