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3 頁)
彭城之役後,項羽乘勝進軍,在京邑、索亭間同漢高祖打了一仗,結果被阻於滎陽以東。雙方在成皋一帶相持兩年之久。劉邦日漸鞏固關中之基地,又極力籠絡諸方力量,逐漸扭轉劣勢,使雙方形成長期的拉鋸局面。同時,漢高祖採取了正確的作戰指導,扼守成皋,在持久戰中消耗對方實力,伺機反擊;項羽找漢高祖決戰,又急攻不下。雙方力量對此發生了根本變化,漢軍由弱變強,項羽由強變弱。公元前二0二年,漢高祖向項羽發動總攻,在垓下把項羽軍團團包圍。此時,十萬楚軍已兵疲糧盡,士氣低落。夜間又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起了楚歌。項羽大為吃驚,便借酒澆愁,慷慨悲涼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虞兮若奈何?」唱罷飛身上馬,帶領八百騎突圍南去。來到東城,只剩二十八人。他想東渡烏江重整旗鼓,又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奮力拚殺一陣,遂橫劍自刎而死。
4、評述
秦末戰爭中湧現出兩個軍事奇才,項羽和韓信。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政治上都弱智。項羽是一位天生的軍事統帥,有一種原始的野性的天分,他能征善戰,叱吒風雲: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楚漢戰爭中,破田榮,救彭城,戰滎陽,奪成皋,大戰數十次,多獲勝利。他的性格決定了他是一個不會甘居人下的風雲人物,但是囿於政治上的短見,使得他又無法駕馭複雜多變的政治局面。因此,他註定要以一種十分悲壯的形式而告終場。秦朝滅亡後,他自稱霸王,忙於分封諸侯,扶持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違背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他的所作所為證明他在政治上遠不及秦始皇有遠見,人為地造成了混亂割據的局面,這些割據政權的重新崛起成為日後倒戈相向的一股股政治力量。他行為殘暴,坑殺秦降卒二十萬餘。入關後,火燒秦宮,大火三月不息。他燒殺虜掠的暴行,使人民彷彿再次感受到秦朝之*,這是他戰敗的根本原因。自恃武功以威懾諸侯,不爭取同盟,妒賢嫉能,不能用人,招致眾叛親離,軍心渙散。他缺少戰略家的眼光,剛愎自用,不納良言,以致屢失戰機。不注意鞏固穩定的後方基地,沒有充足的糧餉和兵源,雖然屢戰屢勝,終至由盛而衰。
雖然人們很同情這位世所罕見的英雄,但是項羽的迅速退出歷史舞臺卻是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情,它使得諸侯分封那種人為造成政治混亂的政治局面得以終止,全國統一的封建郡縣制度政權得以鞏固;更使得一個講究文治的而不是草莽英雄式的新時代活躍在歷史上,開創出中國封建主義歷史的嶄新篇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