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5 頁)
現了一種“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發展道路。
第1節與上海“攀親戀愛”……
很小的時候我去過崑山,我的父輩都稱它是“低鄉”。崑山的縣城與我的出生地常熟相比,更是不值一提。男人們講:崑山的街,一泡尿就可以從頭澆到尾。
舊崑山確實很窮很寒酸。
1980年,據蘇州人講,常熟、吳江的工業產值幾乎比崑山多一兩倍。那個時候崑山還沒有幾家像樣的鄉鎮企業,當時蘇州、無錫城裡已經有很多國營廠,同江陰、常熟、吳縣、吳江和無錫縣(當時江陰和無錫縣還屬於蘇州管轄)的諸多社隊掀起了熱火朝天的“聯姻”,唯獨窮崑山沒人看得起。崑山人感到很壓抑、很自卑。反正在崑山的眼裡,蘇州、無錫這樣的城裡人是不會將自家的“聯營廠”搬到崑山的,搬到崑山就等於是泡湯——容易被大水淹了。
時任崑山縣委書記的蔡長林很不服氣,他主政後就提出了崑山不能總當“小八子”,要當就當蘇州的長子。有人私下裡嘲諷蔡長林是不是想吹一通牛再往蘇州城裡“走”。蔡長林書記笑著說:“你們聽說過哪家當‘長子’的可以隨隨便便扔下父母弟妹獨自去享受榮華富貴的·我蔡長林倒是可以留一句話給大家:我愛崑山,勝過愛我自己。”在當時的崑山縣委、縣政府班子裡,蔡長林正在物色一位能像喊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這樣的人物來。
當代崑山會有這樣的人嗎·蔡長林的目光默默地盯住了副縣長吳克銓。“這人靈光!”蔡長林暗地裡讚賞道。你看吳克銓,他滿腦子都是崑山如何的“什麼也沒有”,我們為什麼不從其他地方,比如上海去“借”去“要”呀之類的話題。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18章崑山的稱王之路(3)
“蘇州、無錫這些城市都被常熟、江陰和吳縣把關係拉走了,我們再想擠進去費多大的勁也未必成功得了。為啥不把目光往東看·東邊是大上海,大上海不比蘇州、無錫大幾倍·只要跟上海攀上親,我們小崑山還怕富不起來·”這是吳克銓的觀點,縣委常務會議上經常聽到這位副縣長如此高談闊論。
“克銓,你的觀點我也贊成。但有人說我們小崑山跟上海攀親,人家能看得上我們嗎·你給大家擺擺你的龍門陣吧。”蔡長林在縣常委會議上,希望吳克銓能把大家心頭的疑慮解了。
“俗話說:結婚娶親,得門當戶對。我們與上海攀親,看起來,有些門不當,戶不對。其實,大上海有大上海的優勢,我們小崑山有小崑山的優勢。我們小崑山自己的優勢也不算少啊。你看我們不是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嗎·上海自己的縣區有的上一趟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廣場要比我們這兒遠得多。我們緊挨著上海郊區,進上海市中心半個來小時,絕對的方便。二是我們與上海市相比,土地多、水面多,農副產品開發潛力大,這是上海人最傾心的一點。三是我們的勞動力多,而且廉價。上面三點都是上海人想要但又自己不太好解決的事。如果跟我們崑山攀親,就可以彌補上海的‘三缺’,這是最佳化組合,不能簡單地看做我們與上海的攀親就一定是我們高攀了,他上海人也有短的地方嘛!這叫1+1,但1+1並不一定只能等於2,可能是3,也可能是4。我說的這還僅僅是加法。我想只要我們誠心誠意與上海攀親結姻,發揮雙方的優勢,我們的攀親聯姻也可能是乘法,而絕不會是減法與除法的。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是有這份信心的!”吳克銓這番話像冷水缸裡扔進了一塊燒紅的鐵,一下炸開了鍋。常委們議論開了,都說吳克銓的話有道理,當然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主要是認為上海人太精明,跟上海人打交道,“鄉下人”吃虧的總佔多數。
“吃不吃虧,關鍵是看我們自己是不是誠信、真誠和有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