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2/4 頁)
同時又能將多餘的衣被布匹作商品交易,這使得蘇南大地迅速地超過了其他地方,成為全國最富饒的地區。
其實世界經濟發展史早已告訴了我們一件有意思的事:凡是種植棉花的地方,後來幾乎都可能成為經濟最繁榮的地區,或者說這裡的經濟發展總是走在其他地區的前列。
歐洲的工業革命是從英國開始的,英國的工業革命最早也是從一臺紡織機開始的。我們知道,英國工業革命前是個田園牧歌情調的國家,當時人稱“快樂的英格蘭”。它的居民有80%從事農業。由於英國很早就把自己的大量羊毛賣給鄰國,這使得它的農業經濟比當時的任何國家都具有更深刻的商業性質。隨著這種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與市場的聯絡業務不斷緊密起來。走過“圈地運動”和“海盜生涯”後,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便創世紀地進行了後來一直影響到我們今天整個世界的大工業革命。這場大革命最先肇始於棉紡織工業部門。之前英國紡織部門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毛紡織業,但英國產業革命卻沒能從毛紡織業開始,其原因是毛紡織業為英國的傳統工業部門,它雄厚的基礎和充足的原料,在世界市場上一直處於壟斷地位。政府不僅沒有意識到對它進行技術改進的迫切性,相反在政策上給予保護和特權。當時英國甚至有這樣一條法令:凡死在英國領土上的人都要用毛織的壽衣來入殮。但與此相異的棉紡織業則是英國的一個新興產業部門,因而對它的技術革新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懂行人知道,棉紡織業有兩道重要工序:紡紗和織布。這兩道工序必須平衡才能生產正常。可是在1733年,蘭開夏的一位鐘錶匠發明了飛梭,完全徹底地打破了這種平衡。用飛梭取代手工引線,使織布效率提高了數倍,這樣紡紗的人就怎麼也趕不上織布的人了。這“紗荒”讓英國人整整苦惱了30多年。1765年,有位叫哈格里佛斯的英國人發明了“珍妮紡織機”才算結束了這種局面。哈格里佛斯是在看妻子珍妮紡紗時受啟發後精心研製成功了這臺影響英國乃至世界的“珍妮紡織機”的。這位木匠不曾想到,他的歷史性功績還使世界從此誕生了無產階級。聽起來似乎有些唐突,但這是真實的客觀存在。
第20章常熟的“品牌”故事(4)
“珍妮紡織機”的發明,改變了英國和世界的男耕女織的常態,因為這部“珍妮紡織機”是個力氣活,只有男人們才能操作得了它。一些有錢人家擁有了它便逐步發了財,而一些沒錢擁有它的男人們只能到擁有“珍妮紡織機”的人家當傭工。漸漸地,紡織機越來越先進,當傭工的人也越來越多,最後慢慢成了一個階級,這就是受僱於資本家的無產階級。
蘇南一帶的農民都受過黃道婆織布的影響,這裡之所以比別的地方更富裕一些,與婦女們會紡紗織布有直接關係。
蘇州一帶的民間紡織業相當發達,尤其是農村,幾乎沒有一個生理正常的婦女是不會紡紗織布的,就連一些條件差一點的家庭的男人也都會紡紗織布,只是男人幹這種活得偷著幹,否則會被人瞧不起。在封建社會這種現象很普遍。
蘇南的鄉鎮企業最早是從紡織業開始的。在常熟一帶,這種手工為主的小企業行為即使在*期間仍然沒有停止過,只是處在低階水平和半地下的狀態。我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般家庭穿的衣服大多是自家織的粗布,上商店買“洋布”的很少,只有那些吃皇糧的城裡人才可能上布店裡“扯布”去,就是城裡人,相當一部分人還是穿土布。
*後期,一種叫的確良的紡織品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與粗布相比,的確良穿在身上,一是光亮筆挺,二是經久耐穿,價格嘛還基本能接受。我記得第一次穿的確良上學去,確實“洋氣”,於是同學後來給我起了個“洋明”的諢號,現在想起來覺得有些好笑。更不用說女孩子們有多喜歡的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