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刻赤地峽的運作(第1/2 頁)
“你小子,要知道,某方面的求知慾太強可不是什麼好事。”酒館的中年老闆說著這話,舉起了杯葡萄酒暢飲起來,同時眯起雙眼,掩飾他的警惕。
“告訴我吧,老闆,我只是單純好奇罷了。”蘇萊曼藉著醉意堅持不懈地求問。
老闆見狀,撫了撫自己的地中海,有些無奈地笑道:“行吧,反正也不是什麼機密,講講也不要緊。”話音剛落,老闆便開始向他簡要介紹起刻赤地峽的歷史。
刻赤地峽的格局,是與狄奧多西亞的其他地方不同的。這裡最開始是希臘人的土地,1204年後隨著蒙古西征,它被韃靼人所統治。後來熱那亞從蒙古帝國購置卡法時,其中包含了這一地區。但一段時間後,雙方反目成仇,韃靼蒙古人開始與熱那亞人對戰。雖然其間蒙古人將鼠疫患者投入城中,但由於熱那亞人當時對此的重視與城防的得當,最終還是守住了包括刻赤城或叫作切勒基城在內的卡法地區。但刻赤地峽地區就沒那麼幸運了,它在雙方戰爭就時被韃靼異教徒佔領,在後來金帳汗國與熱那亞數次衝突間,熱那亞最終實際上承認了對方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多說一句,這裡當時還不叫刻赤地峽,而是泛稱為兩城(卡法城與刻赤城)的中間地帶。
這一情況隨著狄奧多羅與熱那亞去年的戰爭和克里木地區混亂的韃靼王公混戰而改變了。無論大眾怎麼看,最終的結果就是公國成功獲取了全狄奧多西亞地區,包括這片現在被公國儲君曼努埃爾命名為刻赤地峽的草原地帶。
雖然公國成功取得了此地,但由於克里木地區多年的混戰,即使算上在刻赤地峽過著遊牧生活並願意服從公國統治的韃靼部族,當地在公國接管時人口也不超過兩位數,建設更是無從說起,加上惡劣的條件,就連逃竄的農奴也不會到那去。
“所以,你們那儲君殿下就把這不毛之地作為發配犯人的場所,對吧?”蘇萊曼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
酒館老闆點了點頭,同意了他的猜想。但蘇萊曼感覺有些不對勁的地方,便再求問一下老闆刻赤地峽管轄犯人的運作方式。
“你小子,就這麼想知道啊?行吧,反正大部分也不算什麼機密,講講也不違規。”老闆無奈地笑了笑,開始向他這名求知慾不小的突厥客人講起了刻赤地峽對外公開的運作形式。
刻赤地峽作為容納犯人的發配地區,有著相對獨特的管理機制。其一,就是任何苦役犯都有可能被髮配到地峽地區,不分貴賤男女老少殘障,一視同仁;其二,被髮配到那服苦役的犯人必須強制為狄奧多西亞在當地建設基建設施,為了監管犯人與鎮壓可能的暴動,上層特地派了軍隊輪流到那裡進行鎮壓看守,有了監管,地峽地區的基建還算小有成效,到了現在的七月初,那裡已經把先前公國在那修築的簡易堡壘給加固得相當牢固,道路也修得暢通了些;其三,刻赤地峽自然也利用了這些苦役犯的勞動來修築房屋,並允許以定居此地為條件來減刑,准許劃出一部分土地予與他們,不過土地的地權不在他們手上,而是在加夫拉斯家族手裡,換言之,就是讓這些犯人成為自主性較高的農奴來減刑免役;其四,在那裡的苦役犯們還要求強制在一月內定期參加軍事訓練,作為義務徵召兵應對可能的戰事。
由於要求和條例相當多,外加當地的荒涼,環境相對惡劣,土地也不算肥沃,在絕大多數狄奧多西亞民眾的眼裡,發配刻赤地峽對他們而言可以說是必死之道,再外加從那裡傳出來的:死於地峽地區的苦役犯只是讓教士禱告完後就直接就地掩埋,這更是讓他們聞之色變,甚至到了發配刻赤地峽已經成了狄奧多西亞經典的唬人話語的程度。
所幸,至少在儲君殿下的謹慎運轉下,不是違法作惡到了一定程度,還是不用達到發配刻赤地峽這麼嚴重的地步,所以狄奧多西亞的市井裡才會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