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第1/3 頁)
奧馬爾&iddot;納爾遜&iddot;布萊德雷,1893 年2 月12 日生於密蘇裡州的一個教師家庭。
1915 年畢業於西點軍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第14 步兵團服役,臨時軍銜為少校。
1934 年畢業於國防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任步兵學校校長,後負責指揮一個師的訓練工作。布萊德雷雖長期從事軍事教學工作,但人們對他的評價是:&ldo;與其說是一名教官,不如說是一位軍人。&rdo;他精通軍事業務,為人謙和忠誠,而且頭腦冷靜,講求實際,在戰場上善於把握全域性和重點,是美國軍界一員不可多得的儒將。
1943 年2 月24 日,布萊德雷奉命抵達北非,任盟軍總司令艾森豪的助手,但沒有明確職務。當時突尼斷前線一片混亂,艾森豪便派他去第2 軍瞭解情況,擔任他本人的聯絡官。實際上,他是艾森豪安插的&ldo;耳目&rdo;,有責任向前線司令官和盟軍司令部提出建設性意見。但當時的第2 軍軍長弗雷登道爾並不買他的帳,認為他只是一個&ldo;向總部的頭頭打小報告的情報員&rdo;。
巴頓繼任後,不能容忍這種情況再繼續下去。他本人對布萊德雷評價很高,欽佩他的將才和為人。但他認為,在前線司令官身旁安插耳目的作法有悖於軍事指揮的重要原則,會導致前線司令官無法正常地履行職責。因此,巴頓決心迅速解決這一問題,他發誓說:&ldo;我不能讓任何他媽的間諜在我的司令部周圍轉來轉去。&rdo;巴頓向艾森豪表示,要麼讓布萊德雷正式參加他的司令部,受他的指揮,要麼把他調往別處,並明確指出,他希望布萊德雷留下來擔任他的副軍長,而不是一個&ldo;竊聽器&rdo;。艾森豪馬上接受了這一建議。
從此,巴頓與布萊德雷‐‐這兩位美軍最優秀的將領走到了一起,為打擊萬惡的法西斯強盜而並肩作戰。他們兩人雖然風格遇異,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經常發生分歧,但從整體來看,他們能互相取長補短,密切配合,是一對十分理想的搭檔:布萊德雷是一架思想的機器,他沉著穩重,學識淵博,指揮若定,是一位有儒將之風的將軍;巴頓則具有天賦的軍人氣質,豪放剛健,多才多藝,大刀闊斧,是一員力拔山兮氣蓋世式的猛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刻,他們同舟共濟,互相鞭策,勇往直前,在世界戰爭史上傳為佳話。
巴頓和布萊德雷之間的這種特殊關係,引起了許多同時代人的興趣,大部分人都以讚賞的眼光看待這兩位傑出軍人的合作。英軍亞歷山大元帥在其自傳中寫道:
&ldo;兩人的軍人氣質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一個對按兵不動很不耐煩,另一個卻不願輕易全力投入積極行動,除非他明確地看到了行動的目的。有一次我訪問美軍司令部,聽到了兩個人頗有特色的交談,令人深思。
&ldo;巴頓:&l;為什麼我們老是坐著無所事事?媽的,我們總得做點事呀!&r;&ldo;布萊德雷:&l;耐心等一等,喬治,你認為我們應做什麼呢?&r;
&ldo;巴頓:&l;隨便什麼都行,只要不是坐著屁股不動!&r;
&ldo;兩位都是優秀的軍人。巴頓是一個推進器,隨時準備冒險,而布萊德雷正如我所描述的,則更為謹慎。巴頓應該生活在拿破崙戰爭時代‐‐他會成為拿破崙手下一位傑出的元帥。&rdo;進攻的日期日益臨近,巴頓的情緒也越來越急躁,不斷地發脾氣。其原因之一是,他要求獲得更多更艱巨任務的希望破滅了。巴頓認為,目前第2軍已經恢復了士氣,戰鬥力也大大增強,所以亞歷山大元帥應該給他一項更重要的任務。但是,在3 月14 日下達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