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第3/5 頁)
漢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6)這時匈奴漸弱,內部也發生了破裂,由全盛時代逐漸衰落了。匈奴方面,經營西域的是他們西邊的日逐王。神爵二年(前60年),日逐王先賢禪與單于有隙,想率其部下降漢,使人到渠犁向鄭吉通款,這算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吉遂發渠犁、龜茲諸國兵五萬人,迎日逐王,送他到京師。漢廷除封日逐王為歸德侯外,並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兼護南北兩道,吉即擇定渠犁北三百三十里的烏壘地,為都護治所,作為經營西域的政治中心。從此“匈奴益弱,不敢爭西域,僮僕都尉由此罷”。�
質言之,匈奴在西域的勢力掃蕩淨盡,城郭諸國完全聽受安的號令了。武帝以來切斷匈奴右臂的大業,到這時才由鄭吉完成了,上距張騫通西域,才不過六十七年。]��
後元年(B88,癸已)69歲。�
後元元年春正月,昌邑王甫薨,諡曰哀王。�
6月,御史大夫商丘成有罪,自殺。�
侍中僕射馬何羅與弟重合侯馬通謀反。�
侍中駙馬都尉金日磾,光祿大夫霍光,太僕上官桀討之,伏誅。�
[初,馬何羅與江充善,而馬通以誅太子時有功封侯。及上滅充家,何羅兄弟懼。遂謀反。�
《漢書·霍光傳》記:“後元年,侍中莽(馬)何羅與弟重合侯馬通謀為逆,時光與金日磾、上官桀等共誅之。]�
[“馬何羅與江充相善。及充敗衛太子,何羅弟通用誅太子時力戰得封侯。後上知太子冤,乃夷滅充宗族黨羽。�
何羅兄弟懼及,遂謀為逆。日磾視其志意非常,心疑之,陰獨察其動靜,與俱上下。何羅亦覺日磾意,以故久不得發。�
是時上行幸林光宮,日磾小疾臥廬,何羅與通及小弟安成矯制夜出,共殺使者,發兵。�
明旦,上未起,何羅從外入,日磾心動,立入,坐內戶下。何羅袖白刃從東廂上,見日磾,色變,走趨臥內。日磾得抱何羅,圍住曰:馬何羅反。上驚起,擒之。]�
7月,削燕王旦三縣。�
是月,欲立少子劉弗陵為太子。因其年小母少,恐重演呂后專權故事,乃先賜弗陵母趙婕妤死。�
[《漢書·外戚傳》:“鉤弋子年五六歲,壯大多知,上常言‘類我’,又感其生與眾異,甚奇愛之,心欲立焉。]�
[清儒杭世駿以為無殺鉤弋事:�
“常疑漢武殺鉤弋事不可解。以為雄猜之主,不近人情事亦有之者。考之《西京雜記》鉤弋夫人從事甘泉,告上曰:‘妾相運為陛下生一男,年十七。妾當死,今必死於此,不得為矣。願自愛。’言終而卒。香聞十餘里,因葬雲陵。上哀悼之,發冢開視,惟衣履存,乃為起通靈臺於甘泉。]�
是歲,使黃門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圖,以賜霍光。��
後二年(B87,甲午)70歲。�
正月,朝諸侯於甘泉宮。賜宗室。�
司馬遷失官,後失蹤(遁隱?)。(說詳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
遷遺一女,適平通侯楊敝。著《太史公記》百三十篇傳世,即《史記》。�
[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
“案史公卒年,絕不可考。……要之,史公卒年雖未可遽知,然視為與武帝相終始,當無大誤也。……今觀《史記》中最晚之記事,得信為出自公手者,唯《匈奴列傳》之李廣利降匈奴事徵和三年,餘皆出後人續補。]�
《後漢書·蔡邕傳》:“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傳於後世。”�
[何按:關於司馬遷卒年,史無明文。�
但武帝未殺司馬遷,亦未禁燬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