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2/4 頁)
的命。
這好事兒,誰不盼著打仗啊,對不識字不能靠科舉的窮苦人來說,打仗是他們唯一改變命運出人頭地的途徑,而募兵制之下權利集中到文官手裡,土地集中在小地主手裡,砍多少個人頭也沒法升職加薪,不如領導一句話管用,打起仗來不轉身就逃已經是俺們夠意思了。
所以,很悲哀的一點,自從大宋以來漢人就進入了士大夫公治的時代,文官大量掌權,府兵制幾乎不復存才,明初的時候有一點,但後來東風壓倒西風,依然變成了文官政治,各衛所名存實亡,哦,或許錦衣衛是個例外。
而咱們的敵人卻越來越強,從契丹之後每個草原民族都擁有完整的政權,人家可是地地道道的府兵制,打仗不發軍餉,強到啥算啥,為了家裡老婆孩子的口糧仗打的老有積極性了,於是從安史之亂開始一直到共和國建立,除了明初的時候稍稍崛起了一下子以外其他時間基本上全是被動防禦和捱打。
而秦浩如今既然穿越了過來,就一定要在根子上徹底的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百八十三章 府兵與募兵(下)
李豫是個有雄心壯志的帝王,從安史之亂爆發開始,他就已經深深的明白了大唐外重內輕的危害,人心這東西永遠是最靠不住的,只有傻叉才會把國家的穩定寄希望於統兵大將的忠心上。
因此李豫對秦浩提議的府兵制改革其實是雙手雙腳贊成的,但,任重而道遠啊。
府兵制有這麼多好處,難道朝廷裡的人就全都視而不見麼?當然不,之所以實施不下去,阻力其實還是蠻大的。
首先的阻力當然是各地的節度使了,唐初的府兵制,說白了就是集全國之力供養關中,關中大地上全是府兵,而府兵是不交稅的,甚至有功的時候還要動不動的就賞賜一番,而朝廷的各項開支和這些賞賜自然都要從地方上吸血了,如此一來地方節度使哪還有錢養他們的私兵,等到了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地方節度使們紛紛做大,想從他們身上抽血簡直是痴人說夢。
再有,就是從政權的穩定性上來說了,不得不說,府兵制的政權穩定性並不高,將領遠比募兵制更吃威望,行政命令的作用基本為零,幾乎是一定會培養出一種叫做將門的怪獸,比如高宗時期,明明李已經老的走不動路了,但只要他還活著一天,打仗還是得他來,一紙詔書給大軍換個統帥這種事兒只能出現在皇帝的夢裡。
武則天時期安排武家的王爺領兵打的那個仗簡直慘不忍睹,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些府兵不服他們,而鮮明對比的,李的孫子李敬業振臂一呼就有十萬大軍跟著謀反,大將得勝歸來的時候如果皇帝的威望不夠不能壓服統帥改朝換代也不是什麼難事,這種事兒在五胡十六國期間發生了不下幾十次。
府兵制的徹底廢除是從唐玄宗李隆基開始的,而唐朝在李隆基之前,除了李世民活著的時候威望點滿無人敢不臣服以外幾乎是一天都沒消停過,哦錯了,李世民時期國內也不怎麼消停,只是老李同志拳頭硬,把所有對手都打趴下罷了。
對外當了所有鄰居的爹,但自家人內部關起門來成天殺來殺去也毫不含糊,到李隆基登基的時候國家都快被折騰廢了,而廢除府兵制也確實是李隆基五十年太平的一個重要原因。
嗯。。。。簡單來說,府兵制這一套適合明君而不適合昏君,這是一個培養權臣的土壤,如果做皇帝的水平不夠很容易被踢下來,不一定改朝換代,因為通常培養出來的權臣總是皇帝的親戚,通常來說大部分都是一個姓的,比如李淵和李世民啊,李顯李旦李隆基啊等等,但有時候碰巧是不一個姓的就比較尷尬了,比如外公楊堅啊,老婆武媚啊之類的,比較難搞。
不過這一點李豫倒是並不太擔心,他對自己的水平還是比較自信的,至於未來,兒孫自有兒孫福,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